其实关键点只有一个,就是要弄清楚文案4W中的who(对谁说)。用营销学的专业术语来说,这个who也就是广告所要针对的“沟通对象”(target audience,简称TA)。如果确定了沟通对象,上面的难题也就解决了。那么,有沟通对象的文案,比起没有沟通对象的文案,到底好在哪里?通过下面两个案例,我们来分析下。
这里是两则办公软件的广告。第一个例子是办公软件“钉钉”的,广告首先提出了问题“身在高铁,怎么下达命令?”,然后用企业家来证言:“我用钉钉。”这里的沟通对象,就是那些每天疲于差旅、奔波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却仍心系公司事务的决策者,通常他们也是对公司办公软件的采购具有拍板权的人。广告标题很准确地把沟通对象圈定并与之对话,清晰地呈现出该软件对企业管理的价值。
右边这张,是另一款办公软件的宣传,实质上它也需要与企业管理者沟通,但它并没有。而是用了这么一句话“云之家,移动办公行家”,同时画面上配了一些该软件的使用界面。这句标题的结构挺工整,结尾“行家”一词还呼应了品牌名的尾字“家”,但事实上,这样的定义放之四海而皆可,可以用于任何产品、跟任何人说。再加上“云之家”这个名称也有点先天不足,一个“家”字很难与企业办公形成直接联想,如果用这样的抽象概念,去跟忙碌的商务人士沟通,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我们再来看两则大米的广告,两句广告文案都玩了一个谐音游戏,但是效果大相径庭。左边这张“没想稻”,是有沟通对象的,它的沟通对象很清晰,就是那些家有“熊孩子”的妈妈,她们成天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大伤脑筋,而没想稻(谐音“没想到”)正好解决了她们的大难题。因为米饭口感特别好,居然能让孩子“多吃一碗饭”,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打动妈妈们呢?
而右边这则广告,只是聚焦在产品本身,突出了“我的大米很香”,并没有和特定的人群进行沟通。尽管它的标题还设计了一个双关语“口口香传”,既突出了它的“香”,还谐音“口口相传”,强调了它的好口碑,但这样的换字游戏,普通消费者是很难领情的。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明显地看出,要想写出真正有效的广告文案,你就要锁定沟通对象,解决他们的痛点,进而引发共鸣,促成购买。这句话中有三个重点。(www.xing528.com)
一、锁定沟通对象。最理想的情况下,你可以把你的沟通对象想象成一个人,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烦恼、有骄傲、有情趣的人,而非一堆生硬的没有情感的数据(例如:60%男性、40%女性,25~35岁)。他/她应该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名字,你可以想象一下他/她坐在对面,和你聊天。
二、解决沟通对象的痛点。这需要你深入理解他/她的生活状态,想象一下他/她典型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若是一星期、一个月呢?客户产品的品类,在他/她生活里面扮演怎样的角色?他/她对这些产品的使用体验如何?对客户产品印象如何?与他/她理想中的产品差距在哪里?
三、引发共鸣。想想“共鸣”的本义——你拨动一根弦,消费者心里同样频率的另一根弦也随之颤动、发声。这要求我们透过表象,找到消费者埋藏在心底的频率。只有我们证明了我们理解消费者,他们才会愿意听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内容,顺便高高兴兴地掏钱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精准地锁定沟通对象呢?又应该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获取他们的基础信息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