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制定好优先做事的计划表,只是高效做事的准备工作。“要事”要想做好,做得到位,做出成效,还要求人们在工作中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确保事情做得正确,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有些时候,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很盲目,因为他们没有把事情的正确和方法的正确联系起来,而是割裂开来。结果一出现问题,他们就埋怨做事的人笨,盲目追究责任,却不去检视一下他们做的事是否正确,是否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是否把事情做对了。
心理学家阿诺德·H·格拉斯曾说:“成功很简单,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坚持这样的一种理念,就是“正确地做事,还要把事做正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正确的事是战略,正确地做事是执行,把事做正确是标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正确地做事是方法,把事做正确是结果。
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当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这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先正确地做事。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五十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个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显然,动物园的管理员开了一个错误的会,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给出了错误的解决方案,也就当然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一群伐木工人走进一片丛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不是这块丛林,旁边还有一片丛林,那才是需要他们去清除的!
汽车因为爆胎而抛锚,而你却去检查引擎。那显然就是南辕北辙的现代版。
工人们也许只需要在伐木之前简单地判断一下,确定自己砍伐的丛林就是需要清除的,就不会费尽千辛万苦,却做了错误之事。
因此,在工作中,你需要知道并判断你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
有了方向,并不能保证就能到达终点,你还需要正确地做事,其实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
正确地做事,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如果你跳过这一步,你就会在永无休止的尝试和错误中兜圈子,不断碰壁,无法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www.xing528.com)
在《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只要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就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补偿金”。这个法令出台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子贡,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就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
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就把那些“收据”、“发票”当众撕毁,并声称自己愿意承担所有的费用,不需要向国家报销。
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鲁国。子贡回国的时候,去见孔子。没想到孔子吩咐学生说:“如果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子贡很委屈,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怎么遭到这样的待遇呢?于是冲破阻拦,去跟孔子讨说法。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利益,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这个法律就失去效力了。”
果然,孔子的话应验了。赎人的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向国家申请报销,这个报销制度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肯出钱赎买鲁国奴隶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也许在子贡看来,他正确地做了事,而且非常好。但是在孔子看来,子贡却没有把事做正确。
做得好,做得巧,并不代表做得对,很多时候,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高昂的热情,拼命地工作,甚至为工作放弃了一切,损失了很多,但到头来,却发现所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就是说,我们做错了事情。
怎么才能把事情做正确呢?说简单点,就是要符合最初的标准,符合既定的规范,符合基本的规律。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猛冲猛打,要时刻用“正确”这个标准去衡量,去校正,才能保证真正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提升工作效率指南
“要事”要正确地做,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