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职业耗竭”的概念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以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围绕职业耗竭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关于概念,大多数研究者认可耗竭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医生,由于其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和风险、高负荷的工作和过多的情感付出,而成为耗竭研究最早关注也是最密切关注的职业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医生群体存在着较高水平的职业耗竭。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尝试和深入。医生的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工作满意度下降,职业耗竭严重。国内关于医生职业耗竭现状的调查数据较少。李超平等对医护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情感衰竭达42.1%,人格解体占22.7%,48.6%的医护人员没有个人成就感。赵玉芳等将医生的调查结果与国外惯用的评分标准比较,得出“国内医生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严重”的结论。
本次调查从程度和单维度的检出率全面评估了医生职业耗竭的现状。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医生中职业耗竭较为严重,轻度以上耗竭达到77%,即仅有不到1/4的医生不存在职业耗竭问题。与已有研究比较,医生耗竭情况较教师、警察群体严重。另外,耗竭严重个体拒绝调查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实际耗竭率可能更高。单维度的检出率表明,接受调查的医生中近半数在工作中存在人际关系疏远,对患者消极、冷淡,逃避与工作对象的交往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医生对自己的工作绩效难以形成正性评价,缺乏成就感和胜任感;还有部分医生感到生理、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精力殆尽,容易疲劳。
以往人口学差异的比较研究显示:①性别。美国有调查显示女性医生耗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1.6倍,但荷兰的调查表明耗竭不存在性别的差异。杨文等对医生的调查表明,女性情感衰竭重,这与医护人员的调查结果一致。②年龄。有研究显示,年轻医生对患者更冷淡,而年长医生成就感更高。但也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医生在职业耗竭的3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③婚姻状况。以往认为未婚者与已婚者相比,更有可能产生职业耗竭。有关医生的研究也表明,未婚医生的人格解体得分高于已婚者。但精神科医护人员中已婚者与未婚者工作应激强度无显著差异。④教育程度方面。国内对医护人员的调查显示低教育水平者具有较高的耗竭,低学历者个人成就感低。
本调查结果在人口学差异的比较上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①性别差异上,本调查显示男性医生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较严重,但成就感高于女性。中国文化对男性的事业成就期望更高,男性在工作上会投注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更易发生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投入的多收获自然相对较多,同时由于组织重视、晋升机遇更易取得,因而男医生成就感更高。②调查显示,年轻医生耗竭状况较年长医生严重,尤其是24岁以下的医生,表现为高情感衰竭、高人格解体、低成就感。年轻医生由于刚刚参加工作,缺乏临床经验和与患者的沟通经验,而患者往往对其缺乏信任,治疗的依从性不高,加上待遇较低等,使得年轻医生感受到的工作压力较大,容易发生耗竭。③调查显示,未婚医生较已婚者更疏远患者,成就感更低。可能是已婚个体较易得到家庭的支持,可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减轻耗竭。④在教育程度上,硕士以上学历的医生情感衰竭较大专学历严重,人格解体较大专、本科学历的医生严重,但却未表现出显著的高成就感。本调查在国内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二级以上医院中进行,被试者教育程度总体偏高。对于高学历的医生,患者、组织甚至本人都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高期望即带来高压力。承受高压的同时,环境中普遍的高学历又使个体得不到期望中的重视、晋升和回报。可能是因为这样,使得高学历的医生不但没有高成就感,反而更易失去工作热情,精力耗尽,疏远患者。
以往的比较研究显示:①医院级别。有研究显示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无显著差异。②科室。国内两项调查均显示精神科医生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科室。也有发现,内、外科护士职业耗竭重于其他科。③职称。有调查显示中级职称医生情感衰竭最严重。④工作年限。国外有研究显示,工作年限与人格解体成负相关。国内研究发现,低年资的医生成就感最低,而年资在5~10年的医师情感衰竭严重,成就感低。
本调查发现:①三级医院的医生人格解体较二级医院严重。情感衰竭和成就感方面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在我国,社保审批制度尚未完善,就诊医院由患者自由选择,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集中于大型医院,于是患者往往直接选择高级别医院就诊,这导致大医院医生的工作负荷更大,容易发生耗竭。②科室方面,内外妇儿科医生情感衰竭较重。内外妇儿科作为医院的主要科室,工作量大、任务重,投入多;精神科可能由于承担风险低,封闭式病房使工作节奏更具自主性和控制感,患者较少提出过高期望和要求。因此精神科医生情感衰竭较轻。至于人格解体,各科室间没有显著差异。目前各科医生均面临医患关系紧张、纠纷频繁的执业环境,医患人际疏远普遍存在,也正如本调查所示,人格解体成为医生耗竭中最严重的一个维度。成就感方面,外科由于急性疾病居多,住院周期短,治疗效果显著,因此成就感也较易获得。而精神科医生可能因为社会的歧视、患者合作差,精神疾病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而很难获得成就感。③由于职称和年资的相关性,比较结果相似。高级职称医生、年资超过20年的医生表现低情感衰竭、低人格解体、高成就感。初级职称医生、年资4年以下的医生则表现高情感衰竭、高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传统文化中的论资排辈在医生群体中表现较突出,低职称、低年资的医生工作繁琐、没有决策权、经济收入低、患者不尊重,自然较容易发生耗竭。另外,中级职称和年资5~9年的医生情感衰竭得分最高,原因可能是随着经验的增长,技能的提高,承担的责任、任务加重,而这个年龄段对事业成功的期望也日趋强烈,因此感受到的压力增加。同时这个年龄段在生活中承担的赡养长辈、抚育子女的责任也最重,工作家庭冲突明显,因而职业耗竭情况也随之加重。
随着职业耗竭相关研究的发展,从预防和干预工作的实践收效角度出发,新近关于前因变量的研究开始关注组织层面的因素。研究者们提出的关于耗竭成因的各种模型中主要的组织因素包括:工作负荷、控制感、组织公平、角色冲突以及组织支持等。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①工作负荷。超负荷的工作使医生情感衰竭,但同时也带来高度的成就感。国内学者发现,工作负荷能够预测护士的人格解体。②工作控制。研究表明,低控制感对医生情感衰竭的发生有负性的影响,而且对低成就感的危险性更高。国内研究发现,缺乏控制能够显著地预测护士的人格解体。③组织公平。Gabris等指出政府部门组织管理中的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与员工的职业耗竭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李超平等发现,分配公平能够预测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④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以及工作—家庭冲突,三者均是个体所体验到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难以调和的不同期待以及对职责的模糊定义。国外多项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混淆系职业耗竭的重要预测变量。国内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的不同形式的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耗竭3个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⑤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职业耗竭的缓冲器,团队瓦解会导致个体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研究表明缺乏上级支持与医生的情感衰竭相关。上级支持对人格解体有预测作用,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对工作成就感有预测作用,其中前者更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工作负荷与医生情感衰竭成正相关,这与以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工作速度、数量、质量的高负荷往往要求医生在工作中不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因而容易发生工作热情的减退和情感上的枯竭。工作负荷与人格解体成负相关,且回归分析进入人格解体模型,与原先假设不符。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可能让医生在人格解体维度的回答上有所失真,或者由于医疗机构对医患关系的强调和重视,使越是感受到高负荷的医生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的表现越是不够明显或者不愿表达,确切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访谈取证。工作负荷与成就感降低成负相关,多因素分析却显示工作负荷对成就感降低有正向预测作用,但回归系数较小,可能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确切的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②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工作控制感对医生的成就感有预测作用。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控制感越高,成就感越大。在医疗实践中能够自由选择所使用的技术,进行工作决策,使个体对工作成绩倾向于做内归因,自然成就感也就越高。③组织公平与情感衰竭、成就感降低成负相关,其中分配公平对情感衰竭有负向预测作用,程序公平对成就感降低有负向预测作用。人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欲求主要表现在待遇报酬的增加和职务地位的上升。当医生大量的精力与情感投入获得等比的回报时,情感衰竭的发生或其程度都会降低,而回报本身是对工作成绩的肯定,因而成就感也容易获得。组织公平与人格解体成正相关与研究假设不符,但在多元分析中,对人格解体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性。④工作中承担矛盾角色或者对角色的职责定义不明对应医生的高情感衰竭、高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多元分析显示角色冲突对医生的情感衰竭有正向预测作用,角色混淆对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有正向预测作用。承担过多的职责和工作角色,频繁转换身份与角色使个体应接不暇,持续投入,最终会导致精力减退耗尽。而分工不明、权限模糊则束缚个体工作能力的发挥,因为“踢皮球”而影响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及服务质量,因为“多管闲事”而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⑤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总体而言与职业耗竭的3个维度均相关。多元分析表明,工作影响家庭,即在冲突中牺牲家庭生活选择工作,对情感衰竭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在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大,对成就感降低则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家庭影响工作,即牺牲工作利益选择满足家庭生活需求,则对职业耗竭3个维度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对人格解体的影响在诸因素中最为突出。缺医少药的现状使得我国医生超负荷地工作而严重影响其家庭生活。在东方文化中,工作和家庭几乎占据了个体生活的全部。因此,工作对家庭的影响自然成为医生职业耗竭主维度——情感衰竭的最大影响因素。在冲突中选择工作的医生情感衰竭严重的同时,其职业成绩较显著,成就感较高。在冲突中选择家庭的个体在情感衰竭的同时亦没有工作上的成就感,更为突出的表现往往是逃避繁忙的工作环境,对服务对象冷漠、疏离。⑥社会支持方面,总体而言与耗竭的3个维度成负相关,组织层面中,上司支持与成就感降低,同事支持与情感衰竭、成就感降低成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家人支持对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的缓冲作用达到显著性。Evande Ploeg等与Coffey等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家人支持,结果显示上司和同事的支持对职业耗竭有缓解作用。本研究考虑到文化差异,加入家人支持变量。可能是由于文化间家庭观念的差异,结果提示,家人支持在缓解中国医生职业耗竭方面作用突出。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的结果,我们尝试提出组织层面针对医生职业耗竭的干预和预防策略。人的体能和注意力是有限的,高强度高要求的持续工作会导致过度消耗而降低工作的效率及质量。中国医生的工作尤其是超负的患者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远小于患者的“求”,加上目前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因此,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增加大医院医生的数量,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充分发挥各层次医疗机构的作用,给大医院医生减负,给小医院医生增加成就感,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阻止医生耗竭的发生。
医生在工作中的决策包括技术决策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决策。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机构需要给予医生在职深造学习的机会,定期举办在职培训,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决策能力,防止无效能感的产生。另一方面,开通表达渠道,允许医生参与医疗机构决策的制订和体制改革,充分考虑临床一线工作医生的意见建议,加大医生参与管理的力度,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此外,普及深化医疗保险制度,这样才能将医生的诊疗工作从医保、公费医疗等限制中解放出来,真正只从事医疗工作,增加医生的工作控制感。
组织机构需要设定一套合理公正的评估体系,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分配制度对其实施和意义予以保障。及时给予回馈和奖惩,让医生明确自己的贡献和成绩,提升成就感和工作积极性。评估指标需要考虑工作的意义、风险而非呆板僵硬地只看结果。
目前国内医生在工作中承担过多的职责,临床、科研、教学、行政往往都要顾及,而任何一项都需要医生倾注大量的精力,往往使个体应接不暇,不能够专心做好。医疗机构的改革需要对临床、科研与教学细化分工,相互合作,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医生的耗竭,还能够促进3个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医生的综合能力,调节身心,摆脱角色冲突。此外,中国的医生往往很难“只做医生”,常常是“秘书、杂务、沟通、顾问”等齐集一身,医疗机构中引入相关专业人员,完善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医生的负担,让其能够专心于专业工作。
工作环境中人际间的支持对医生职业耗竭有很大的缓解作用。组织和上级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援,如情感上的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等,援助困惑、疲倦的个体。同时在团队中鼓励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营造温暖的工作环境。
此外,中国文化中,家庭在个体的心目中位置较高,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对员工工作效率、职业健康的影响很大。而医生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负荷往往严重影响其家庭生活。因此,需要援助支持系统关注医生的个人生活,建立相关的保障和福利措施,来缓解医生工作与家庭的冲突,解决个体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进组织归属感,从而杜绝医生职业耗竭的发生。
医生职业耗竭社会层面的原因目前的研究涉及较少。本研究从目前国内的经济政治现状以及医疗环境的现状出发,尝试探索社会层面中可能与医生职业耗竭有关的因素。(www.xing528.com)
调查显示,医生普遍感受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乏法律保护。如,有63.9%的被试者觉得社会忽视了对医生正当权利的保护。相关分析显示,法制层面缺乏保护与情感衰竭成正相关,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成负相关。医生的工作关系人的生命,而且常常需要紧急的判断和决定,对于目前医学局限以及不可避免的非人为风险所致的治疗失败,医生需要完善的法制体系的保护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调查发现目前医生感受到的法律保护不足,治疗结果的失败得不到合理的评估和处理。为了杜绝失败,医生提心吊胆、畏首畏尾,精力情感过多损耗;越是感到法制层面缺乏保护,越是要谨小慎微地面对服务对象,自然不厌其烦地与之沟通,因而人格解体的得分低;而感受到的法律保护缺乏的医生,往往也是临床一线工作做得多的医生,这些医生的成就感较高。
医生感受到社会各方面对其工作中提供的服务、技术以及疗效等的期望普遍较高。如55.4%的被试者觉得患方对治疗的失败不予接受。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期望与情感衰竭成正相关,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成负相关。当期望过于脱离实际,超出个体的能力范围,往往对工作效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期望带来的受重视感或许提高了个体的工作成就感,但同时也导致医生持续处于应激状态。为了满足高期望,追求工作成绩,需要不断增加精力与情感的投入,尽力提供耐心服务,但是一旦治疗失败即带来极大的挫败感,因此容易陷入高情感衰竭、低人格解体、高成就感的状态。
调查表明,目前医生普遍认为经济回报与付出不成比例,精神回报的评价低,工作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相关研究显示,经济与精神回报不足与医生的情感衰竭成正相关,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成负相关。个体对职业付出的根本是要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或是获取精神上的满足与价值感。医生行业的特殊性会使他们更关注精神上的回报和挽救生命的成就感的获得,于是医生愿意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投入大量的情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但医生的长期培养过程及其之后在工作中的投入、承担的责任风险如果得不到等比例的回报,会导致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丧失。对经济与精神回报不满意的医生往往正是那些在工作中投入大的个体,这些个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人格解体得分低。同样可能是因为对工作大量的投入,这些个体的成就感降低不明显。
医生是一个注重奉献的职业,强调挽救生命重于一切。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医疗工作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崇尚经济效益,强调效益优先。近些年,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减少,医院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前途及发展,于是很多组织政策的制订偏向于注重经济效益。调查显示医生感受到工作中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成就人格的需要之间冲突剧烈。比如,50.7%的被试者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患者的支付能力、医疗保险和治疗方案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医生只能在可能的工作范围内予以更大的投入,与患方更好地交流,但继之而来的是工作受限与无力感,积极性降低。正如相关分析所示,价值观的冲突与医生的情感衰竭成正相关,与人格解体成负相关。至于与成就感降低成负相关,可能是由于更大的投入会带来更高的成就感,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社会层面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只是初步的探索。在方法、工具以及研究结果的讨论上有很多有待改进之处需要探讨。社会层面涵盖了政策制度以及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我们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访谈、调查理清该层面包括的因素,编制修订相应的工具,才能够进行更有意义的分析探讨。
法制层面对医生工作的结果应予以公正合理的评价。由于医学知识的深奥,医疗技术的高度专业化,医方一直被视作强势群体,社会层面从法律角度给予患方大力的保护。这一点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目前似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趋势,法律在对弱势群体予以保护的同时,似乎忽视了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是医生造成的,而是由医学本身特性所决定的。对每一个治疗失败的案例应该公正合理的分析,辨别医生的责任所在,处罚分明,而非不论对错,均要赔偿。医生的辛勤劳动如果得不到公正的评判,只会让医生遭受挫败,失去工作热情。“举证责任倒置”,让医生“两脚横跨医院法院之间”,只会导致医生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处处举证上,工作中如履薄冰,对患者局限于面上的应付,谨小慎微,消极应对甚至躲避重症病患。因此,呼吁政策法规的制订充分考虑医生的合法权益,医疗纠纷的评判和处理上,法律机构和医疗机构应意识到医疗工作承担的风险,给予医生个体充分的保护,赏罚分明,也可以从保险业上分担医生工作中的风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既杜绝医生的“玩忽职守”,真正保护患方的权利,又防止医生的消极应对和职业耗竭。
医生是一个成就感与挫折感并存的职业。医学是科学,医学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药到病除。患者的高期望使原本追求“济世救人”的医生对自身的期望不断增高,但医学的不确定性又会带给他们挫败感,处理不好超然与投入之间的关系,要么变得冷漠、人格解体,要么情感过度投入而衰竭。另外,医生的工作量大,强度大,在患者的医疗处理上会有轻重缓急的安排,而非“一视同仁”。患者对医生服务的过高期望会加剧医生的超负荷感,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碍医生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医疗水平的正常发挥。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医生工作的信任理解。有医患的充分合作才能带来最好的疗效。对医生工作的合理定位和评价是对医生的大力支持,能够帮助医生远离职业耗竭。
在我国,医生创造了比他们合法得到的收入高得多的价值,但医生相对低的收入却因为患者高额的医疗费用而受到指责。其实,目前患者的医疗费用主要体现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上面,整体上医生诊疗服务的价格水平非常低廉,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不能在服务收入中得到合理的体现。所谓“以药养医”“商业贿赂”等问题的出现根本上也是归咎于医生的劳动付出与其收入之间的不平衡。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增加对公共医疗的经济投入,加大大型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医生诊疗服务的费用而非医疗器械检查或是药物的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配置能够同时增加患方对医疗费用的认可接受程度,某些程度上也缓解了医患间的矛盾与冲突,挽回医生的社会声望,挽回患者对医生工作的信任和正确评价,给医生充分的精神回报,给医生一个放松的工作环境。
我国医生的工作几乎不可能仅仅是诊断与治疗。医院需要经济效益,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尚未普及,于是诊疗工作往往处处受限。医生奉行“挽救生命重于一切”的职业道德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因此,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公立医院公共医疗部分的投入,才能将医生从医疗外的杂事中解放出来,切断捆绑医患的“金钱纽带”,让医生能专心于诊疗工作,减轻医生工作中面对的冲突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利于医患双方利益的最大获得。
本研究发现,目前医生职业耗竭现状较为严重,接受调查的医生中77%存在职业耗竭问题。其中人格解体最为严重,接受调查的个体中48.8%工作中人际关系疏远,对患者消极、冷淡,尽量逃避与工作对象的交往;45.3%对自己的工作绩效难以形成正性评价;35.5%感到生理、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精力殆尽,容易疲劳。男性、年轻、未婚、高学历的医生职业耗竭严重;高级别医院医生人格解体更严重;内外妇儿科医生情感衰竭严重,外科医生成就感高,精神科医生成就感低;低职称、低年资的医生职业耗竭较为严重。
医生情感衰竭的预测因素:工作影响家庭、家庭影响工作和角色冲突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分配公平和年龄则有负向预测作用。人格解体的预测因素:男性医生较女性严重,家庭影响工作和角色混淆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年限、工作负荷和家人支持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感降低的预测因素:女性医生的成就感较男性低,角色混淆、家庭影响工作、工作负荷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影响家庭、工作控制、家人支持、程序公平则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订和改革,如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减轻医生的工作负荷;提供个体深造学习和参与决策制订的机会;完善绩效评估和分配制度;明确工作职责,鼓励分工合作;完善的组织支持系统,缓解工作家庭冲突等,防治医生的职业耗竭。
另外,本调查初步显示,目前医生感受到法制层面缺乏保护,社会期望较高,工作的经济回报和精神回报不足,内心价值观冲突严重,且均与职业耗竭相关。呼吁政策法规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对医务工作者的合法权利予以保护;呼吁社会对医生的服务和治疗效果提出合理的期望;呼吁政府增加对公共医疗的投入,提高医生的待遇和精神回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医生的价值观冲突。从而有效预防和干预医生职业耗竭的发生。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在国内率先开展对医生职业耗竭的实证研究;②揭示了当前医生职业耗竭的状况和特点;③结合我国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分析医生职业耗竭在社会、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④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从社会、组织层面进行职业耗竭防治的可行性建议,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订乃至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①江苏作为长三角经济带举足轻重的省份,经济发展和组织的变革均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医生职业耗竭的状况具有代表性。但针对医生这一群体,研究样本选择的范围及数量不足够大,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样本仅涉及了二级以上医院,使得本研究的说服力还不够。②本研究考察了诸多医生职业耗竭的相关影响因素,但是多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医生职业耗竭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③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还只是初步的调查和探讨,因素的维度以及调查项目比较局限,有待进一步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加以完善。④本研究为横向研究,对于医生职业耗竭原因的分析说服力不够,需要增加个案跟踪调查和纵向实证研究,更多地了解医生职业耗竭的真正原因。⑤本研究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医生职业耗竭的干预建议。今后还需增加对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完善这一课题。
(刘 刚 郝雪梅 李利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