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②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橇③,山行即桥④。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⑤,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⑥。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⑦,及孟津、洛汭⑧,至于大邳⑨。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⑩,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⑪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⑫安,功施于三代。
注释
①河渠:是指大禹至汉武帝时,中华民族消除黄河洪水灾害以及在比较大的自然河段上,分段建筑拦河闸坝,壅高水位,使各河段流速平缓,水深增加,造成良好的灌溉和航运条件,发展农工商经济,使河流渠道化的宏伟措施。
②《夏书》:亦称《书经》,是《尚书》一篇名,是十三经之一。相传由孔子编册而成。本书保存了先秦时期,特别是西周的重要史料。
③橇(qiāo):古代在泥路上乘行的用具。
④桥:通“轿”,古代出行使用的一种轻便小车。
⑤菑:灾。溢:满而流出。此指黄河泛滥成灾。
⑥唯是为务:唯把治理河灾当作当务之急。
⑦砥柱:亦称砥柱山、三门山。是今河南三门峡市黄河段一座石柱山。
⑧洛汭(yuī):洛河发源于陕西洛南县,东流经今河南洛阳市北注入黄河;汭是河流会合或湾曲之地,洛汭,意即洛河在洛阳市北注入黄河之地。
⑨大邳:山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⑩湍悍:水湍急,强烈。湍,水流急。悍,勇猛,凶悍。
⑪厮(sī):同“斯”,劈、分、疏导之意。
⑫艾(yī):治理,安宁。
译文
《夏书》说,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过家门不入。平地乘车,水上乘船,泥路乘橇,山路乘轿。分别九州外界,随着山势疏浚河川,因土质肥瘠核定贡赋。开通九州的道路,障堵九州的水泽,度量九州的山土。然而黄河泛滥成灾,损害中国最为严重。唯把治理河灾当作当务之争。于是导河从积石山经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汭,到大邳。禹以为黄河发源地很高,水流湍急,平地难以通行,而且多次泛滥,于是分二渠以疏引黄河。从北边高地流下,经过降水至大陆泽,分为九河,又会合为逆河,流入渤海。九州的大川已疏通,九州的水泽已分流,中国得到治理而安宁,大禹的功绩一直沿续至夏、商、周三代。
自是之后,荥阳①下引河东南为鸿沟②,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③之野,东方则通(鸿)(邗④)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⑤。于齐,则通菑(淄)济之间。于蜀,蜀守(李)冰凿离碓(堆),辟沫水⑥之害,穿二江⑦城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⑧,百姓飨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⑩足数也。
注释
①荥(xíng)阳:县名。在今河南省郑州市西。
②鸿沟:古运河名。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引黄河水自荥阳东南流即成。
③云梦:云梦泽。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南。
④邗:邗沟是沟通长江和淮河的一段运河。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全长三百余里。
⑤三江、五湖:泛指江浙之间太湖周围的水网地区。三江即吴淞江、浦阳江、钱塘江;五湖是太湖周围的长荡湖、滆湖、阳澄湖等。
⑥沫水:即今大渡河,在今四川中西部。
⑦二江:即岷江与沱江。
⑧(jìn):同“浸”,即灌溉。
⑨飨(xiǎng):以酒肉款待人谓之飨。在这里引申为享受。
⑩莫(mò):没有,无。
译文
自此以后,在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东南流成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等国,与济、汝、淮、泗诸水相会合。在楚地,西方修渠通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江淮之间鸿沟、邗沟相通。在吴地,则三江、五湖有渠相通。在齐地,则甾水、济水有渠相通。在蜀地,蜀地太守李冰凿穿离碓以避沫水的伤害,在成都开二江,都可以行船,多余的水可用来灌溉,百姓都享受到渠水的利益。至于渠水所经过的地方,往往引其水入灌溉田地的小渠,小渠数达万亿,无法计算。
注释
①西门豹:西门氏,名豹。战国魏文侯时邺(yè)都令,曾破除当地的迷信(河伯娶妇),并开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农业,使魏之河内殷富。
②漳水:卫河支流,在河北、河南两省边境,有清漳河、浊漳河两源。均出山西省东南部,在河北省南部边境汇合后称漳河,东南流入卫河,长412公里,上游建有水库和红旗渠工程。
③邺:古都邑名。故址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春秋时齐桓公始建,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于此。
④河内:春秋战国时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南为河外。魏国的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是魏国偏远的北境,故称。
译文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地(发展农业生产,繁荣经济),因而使魏国的河内很富有。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①,欲罢之②,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③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④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注释
②欲罢之:想让其停止兼并。
③邸(dǐ):古时统治者的住所、官司邸。这里“邸”通“抵”,是抵达、到达之意。
④阏(è):阻塞,淤塞。这里是指引带有淤泥的水,淤灌咸卤的田地,改善土壤,增加肥力。
译文
韩国听说秦国喜好兼并建设之事,想让其(消耗人力、财力)不能出兵东侵。于是派水利专家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从中山西凿穿泾水到瓠口为一条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用来灌溉田地。施工中,秦国觉察其图谋不轨,想杀郑国。郑国说:“最初我确是作间谍,但是,渠完成后也是对秦国有利呀。”秦国以为对,让他把渠开成。渠完成后,引带有淤泥的水灌溉咸卤地四万多顷,收成都是每亩一钟(六斛四斗),于是关中变成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最后终于吞并诸侯,因而称它为郑国渠。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①时河决酸枣②,东溃金堤③,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
注释
①孝文:即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文帝刘恒。高祖八年封刘恒为代王,王城在中都,今山西平遥县。
②酸枣:春秋郑邑,战国属魏,秦置县,汉属陈留郡,今河南延津县西南,因产酸枣多而得名。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在此决口。
③金堤(dī):指修筑很坚固的江河堤岸。
④东郡:郡名。战国时秦王嬴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置,今河南濮阳西南,所辖河南、山东毗邻地区十余县。
译文
汉朝建国三十九年,孝文帝时,黄河在酸枣决口,东边的金堤崩溃,于是东郡发动大量士卒堵塞。
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①之中,而河②决于瓠子③,东南注巨野④,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⑤,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其奉邑食鄃⑥。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灾,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强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⑦亦以为然。于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注释
①元光:是汉武帝在位的第二个年号。
②河:即黄河。
③瓠(hù)子:即古水瓠子河。自今河南濮阳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鄄(juàn)城、郓(yù)城南,折北经梁山西、阳谷东南,至阿城镇折东北经荏(chì)平南,东注入济水。
④巨野:古泽名。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亦称大野泽。《禹贡》:“大野既豬。”即此。豬(zhū):水停积之处。通“瀦”。元朝末年,为黄河所决,河徙后遂涸为平地。
⑤汲(jí)黯(àn):汉武帝时任东海郡太守。郑当时:汉武帝时任大农令。
⑥鄃(shū):古县名,西汉置。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西汉曾为侯国,吕陀、栾布、田蚡、马武等曾封于此。
⑦望气用数者:即古代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搞占卜迷信的方士。
译文
以后四十多年,当今皇上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决口,向东南灌入巨野泽,和淮、泗水相通。于是皇上派汲黯和郑当时发动民众去堵塞,常常在堵塞之后又决开了。当时武安侯田蚡任丞相,他的食邑是鄃,在河北。河水向南决口,则河北无灾,邑地收成好。田蚡对皇帝说:“江河之决口都是上天的事,不容易用人力勉强堵塞,堵塞起来未必合于天意。”而望气用数使用法术的方士也认为这样,于是皇帝很久都没有再进行堵塞。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曰:“异时①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②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③,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④多,而渠下之民颇⑤得以溉田矣。
注释
①异时:往日。
②度:估计,预测。
③径:直路。
④稍(shāo):稍微。引申为逐渐。
⑤颇(pō):很,甚。
译文
这时郑当时任大农,说:“往日关东运粮由渭水上来,预测六个月才能结束,运粮水路有九百余里,而且常常有难走的地方。引渭水由长安开渠,沿着南山下去,到黄河才三百多里,路直容易运输,预测三个月就可结束;而渠下有民田一万多顷,又可以用来灌溉:这样减少运输时间,节省士卒,而使关中地更肥,收成更好。”皇帝认为有理,派齐人水工徐伯测量表记,发动几万士卒挖凿漕渠,三年完成。完成后用来运输,非常便利。以后运输逐渐增加,渠下的百姓颇多地利用渠水灌溉土地。(www.xing528.com)
其后河东①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②。穿渠引汾溉皮氏③、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④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⑤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
注释
①河东: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间,由北向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为河东。
②烦费:繁杂和浪费。
③皮氏:战国魏地。秦置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北魏时以其地有龙门山,改为龙门县。宋改为河津市。
④蒲坂:古邑名。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相传虞舜都此,秦置县。地当黄河湾曲处,有风陵渡隔河与陕西潼关相望,为河东通往关中要冲。
⑤壖:“壖”是“堧”的异体字。堧(ruān):河边弃地。
译文
以后河东太守番系说:“从崤山以东运粮入关中,一年有一百多万石,经过砥柱险地,损失很多,耗费也大。如果挖渠引导汾水以灌溉皮氏、汾阴下的土地,引导黄河灌溉汾阴、蒲坂下的土地,预测可得五千顷。这五千顷原来都是河边不耕种的土地,百姓不过在其中收些干草及牧产而已,现在灌溉成田,估计可收获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水运入长安,和直接从关中收获相同,而砥柱以东不必再运粮。”皇帝以为有理,发动几万士卒造渠田。几年,黄河改道,渠水不足,耕种的收获还不抵种子钱。久了以后,河东渠田废弃,朝廷把它们分给越人,只收一点租税,入于少府。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①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②。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③,故道多阪,回远④。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⑤,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⑥,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⑦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注释
①褒斜道:古代来往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之一,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而得名,道长四百七十里。
②下御史大夫张汤:御史大夫是秦汉封建王朝设置的高级官吏,主管监察、司法及中央重要文书。汉武帝把通褒斜道漕事的奏章交由御史大夫张汤处置。
③故道:周、秦、汉、唐历代王朝从京师镐京、长安出发经今宝鸡西南还要经历三道危关险隘,即陕西西南凤县的仙人关,宁强县西北的阳平关,宁强县和今四川广元交界的白水关。盛唐诗人李白在其《蜀道难》诗中咏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④回远:盘曲遥远。
⑤沔(miǎn):沔水。发源于陕西略阳,东南流至勉县西南入汉水,为汉水上游。
⑥限:约束,限制。引申为艰险。
⑦拜:任命。
译文
以后,有人上书想挖通褒斜道通漕运事,交给御使大夫张汤处理。张汤询问这事,于是说:“到蜀地要从故道走,故道多斜坡,弯曲遥远。今若凿穿褒斜道,会减少斜坡,还近四百里;而褒水与沔水相通,斜水和渭水相通,都可以行船运粮。运粮从南阳入沔水,转入褒水,离开褒水到斜水,其间有一百多里,用车转运,从斜水下渭水。这样,运到汉中之谷可以安全到达京都,山东从沔水运粮没有艰险,比经过砥柱运粮方便。而且褒斜木材箭竹丰富,可和巴蜀比美。”皇帝认为有理,任命张汤儿子卬(āng)为汉中郡守,发动几万人建筑褒斜道五百多里。路果然又近又方便,但是水湍急不可通漕运。
其后庄熊罴言:“临晋①民原穿洛②以溉重泉③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颜山④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⑤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⑥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注释
①临晋:古县名。战国魏邑,秦置县,陕西大荔东朝邑旧县东南,东汉末移今大荔。晋武帝改名大荔。北魏初复为临晋。
②洛:此指北洛河,渭河支流。在陕西省北部。上源出自草渠山西端,东南流经志丹、洛川、蒲城等县在大荔南三河口附近入渭河。
③重泉:古邑名。即今陕西蒲城县地。
④商颜山:今名铁镰山,在陕西大荔县西北。
⑤往往:接连不断的意思。
⑥水颓:南朝学者裴骃著《史记集解》十卷,其中引臣瓒语曰:“下流曰颓。”水颓,是自重泉(今蒲城县)开渠引洛水东南流,渠经商颜山下,因土松渠岸易崩,于是凿井在井下开渠通水,长十余里,最深的井达四十余丈,发动兵卒万人,历时十余年,首创井渠工程。
⑦龙首渠: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条地下井渠工程。是汉武帝时为灌溉今陕西洛水下游东岸地一万多顷咸卤地而开凿,相传开凿时发现龙骨,故名。
译文
以后庄熊罴说:“临晋百姓希望凿洛水以灌溉重泉以东一万多顷盐分很重的土地。如果得到水每亩可收获十石谷子。”因此皇帝为百姓发动一万多士卒挖渠,自徵城引洛水到颜山下。由于土松渠岸容易崩溃,于是沿流凿井,最深的达到四十多丈。许多地方都凿了井,井下相互连通使水通行。水从地下穿过颜山而过,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井渠的产生由此开始。开渠时挖到龙骨,故称龙首渠。渠开凿了十多年,就有此地方通了水,但还没有大的好处。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①,而梁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②、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③,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④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⑤。
注释
①登:上升。引申为成熟。俗语说:五谷丰登。
②汲仁:汲黯弟。汲黯在任东海郡守后,又任淮阳郡守,七年后卒。汉武帝提拔其弟汲仁官至九卿。
③万里沙:地名,今山东北。《史记·武帝纪》:元封元年,“于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祷万里沙”。
④窴(zhī):是“置”的异体字,放,搁,安置之意。
⑤淇园:地名。在今河南淇县附近,古代因产竹而著名。淇县原为商纣王首都朝歌地,西周、春秋为卫地,汉置朝歌县,为东海郡治所。楗(jiàn):是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石、木、竹等材料。
译文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以后二十多年,年成常常不好,梁、楚地方尤其严重。皇帝封禅以后巡祭山川,第二年,天旱,传说是为使封土干燥,因而少雨。皇帝于是派汲仁、郭昌发动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皇帝在万里沙祭祀过后,回来时亲自到黄河决口,加以祭祀,沉白马玉璧到河中,命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背柴堵决口。当时东郡烧草,薪柴少,于是沉入淇园的竹子做塞决口的楗。
天子既临河决,悼①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②旰旰兮闾殚为河!殚③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④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⑤。延道弛兮离常流⑥,蛟龙骋兮方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⑦,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桑浮兮淮泗满⑧,久不反兮水维缓⑨。”一曰:“河汤汤⑩兮激潺湲⑪,北渡污迂兮浚流难。搴长茭⑫兮沉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注释
①悼:悲伤,哀念。
②皓:同“浩”,广大。形容黄河水横流,一片汪洋。
③殚:用尽,竭尽。
④功无已时:堵决口的工程没有停止的时候。
⑤沸郁:翻滚腾涌貌;柏(pò):通“迫”,靠近,贴近。冬日:一年四季最末一个季度,大体是农历的十至十二月,因此,冬日引申为多日。
⑥延道:原来的河道,即正道。驰:松弛,废弛。离:(古)同“罹(lí)”,即遭遇,遭受,罹难。
⑦神:即黄河神,河伯。沛:盛大,旺盛,精力充沛。这里引申为恩德。
⑧齧桑浮兮淮泗满:“齧”是“啮”的异体字,是用嘴牙咬的意思。这句话是借虫咬鼠啮,喻河水横流吞噬庶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家园。
⑨水维缓:愿水流稍缓。
⑩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貌。
⑪潺湲:水徐流貌。
⑫搴(qiān):拔取。长茭(jiāo):篾缆,即用薄竹片编成的大索。
译文
皇帝到黄河决口,哀伤塞河的事没有成就,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了,要怎么办呢?水势汪洋浩大,州闾都成了河,都成了河,大地不得安宁,堵塞的工程没有停止的时候,山都填平了。山填平了,巨野泽也泛滥了。到处都是翻滚腾涌的鱼!现在又迫近多日了。河的正道废弛,河水横流泛滥,蛟龙得意了驰骋远游。水如果回归旧道,灾害消除,那神明的恩德就大了,我如果不封神巡视,又怎能知道外地有水灾呢?替我告诉河伯:为何这么狠心?长久的泛滥使我们愁苦!洪水漂浮着虫咬鼠啮的桑的残体把淮泗都涨满了,河水很久没有回归正道啊!愿水流稍缓。”另一首是:“虽然河水汤汤流得急,但仅激起徐徐流水,北渡绕远浚流难,用长茭堵塞,沉下美玉去祭河,河伯答应了,但是薪柴却接连不上,薪柴接连不上那是卫人的过失,把柴草都烧光了,唉!如何去防御水患呢?伐淇园之竹啊阻石柱,宣坊堵塞成功了,万民福祉就都来了。”终于堵塞住了瓠子的决口,于是筑宫其上,名叫宣房宫。并把河水导向北行二渠,恢复大禹时的旧迹,梁、楚地方又安宁了,没有水灾。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①、西河②、河西③、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④、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⑤;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⑥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注释
①朔方:郡名。即今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治所在内蒙古杭锦旗,东汉移至磴口。
②西河:春秋时期,黄河流至河南延津折向东北至河南的浚县、滑县一带,称西河。
③河西: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汉唐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
④汝南:郡名。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县北。
⑤巨定:古湖名。一作巨淀。故址西起今山东广饶淄河西岸,东抵今寿光张僧河流域,为汉时一大湖泊,淄水、时水、女水、浊水、洋水等皆汇于此,后因上游诸水改道逐渐淤塞形成今广饶东北境之清水泊,近几十年来涸废。
⑥佗(tuō):他。
译文
自此以后,掌权的人争着谈水利的事。朔方、西河、河西、酒泉都引黄河水及川谷水灌溉田地;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汶南、九江引淮水;东海引巨定湖水;泰山下引汶水:都挖渠引水灌溉田地一万多顷。其他小渠及以山势导水的,不可尽言。但最著名的还是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①至于会稽太湟②,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注释
①遂:随后。
②湟(huáng):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在南方登上了庐山,看到大禹王疏导的九江,随后走到了会稽附近,只见一片广大的沼泽地,登上苏州的姑苏山,眺望五湖;东行看到了洛水注入黄河的洛汭、河南浚县附近的大邳山,对着黄河,又渡过淮、泗、济、漯洛等渠道;往西看到了蜀中的岷山和离堆;在北方,又从龙门走到了朔方。禁不住要说:河水对我们人类构成的利害可真大啊!我跟着皇帝,亲自背负着薪柴,堵塞住宣房的黄河决口,我读了皇帝的《瓠子》诗句,心中颇感悲伤,于是写下了这篇“河渠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