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史记·河渠书》:历史与水利的交融

揭秘《史记·河渠书》:历史与水利的交融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西门豹任邺令,一心为民,大智若愚,出重典破除“河伯娶妇”残害人民的大骗局。带领群众引漳水发展灌溉农业,使魏河内殷富,闻名天下,恩泽后世。秦也因此富强,吞并六国。皇帝还作《瓠子歌》两首,责问河伯为何这样狠心长久泛滥不止愁苦吾民,鼓励人民效法大禹治水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先在河北筑二渠导水北流,再用柴草竹木石壅堵,终于堵住了瓠子决口。

揭秘《史记·河渠书》:历史与水利的交融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以如椽巨笔赞美大禹治洪多年,数过家门而不入的拼搏精神,浚九川、导九泽,使中华民族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大禹功绩延续至夏、商、周三代。

及至战国: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商溢河渠。

秦,蜀守李冰,一心为民,凿离碓避沫水之害;引二江至成都,平原皆可通航,百姓引余水溉田的小渠竟达亿万条,庶民百姓皆享其利。

魏,西门豹任邺令,一心为民,大智若愚,出重典破除“河伯娶妇”残害人民的大骗局。带领群众引漳水发展灌溉农业,使魏河内殷富,闻名天下,恩泽后世。

韩,派水工郑国做间谍游说秦:从关中的中山西谷口,引泾水沿北山向东延伸三百余里注入洛水。秦觉察欲杀郑,郑说:“臣始为间,然渠成亦秦民之利也!”秦以为有理。渠成引带有淤泥的水灌溉盐卤地四万余顷,亩收成皆一钟(六斛四斗)。从此,关中变沃野,无荒年。秦也因此富强,吞并六国。因命曰郑国渠。

及至汉朝汉文帝时,黄河决口酸枣(今河南延津),东边金堤崩溃,于是东海郡派大批士卒堵塞。

此后四十余年至汉武帝光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决口,东南注巨野,通淮、泗。皇帝命汲黯、郑当时发动群众堵塞,却常堵常决。当时武安侯田蚡任承相,其食邑在河北,河水向南决口,河北无灾。田蚡对皇帝说:“江河决口是上天的事,勉强人力堵塞,未必合天意!”那些以占卜为生的巫医、方士也是这样说。于是,皇帝很久没有派人去堵塞。

此后,皇帝多关注京畿及周边溉田、漕运的事。其中令人欣慰的有二:(www.xing528.com)

一、引渭水由京都长安挖漕渠东至黄河三百里,关东谷粟避过三门峡砥柱山险境径直漕运至长安。渠下万顷田也得以灌溉,民享其利。

二、自重泉(今陕西蒲城)引洛水东南流灌溉万余顷盐卤地,渠经商颜山(今称铁镰山,在陕西大荔西北)下,因土质松软渠岸易崩,遂凿井,在井下开渠通水长达十余里,水流通畅。“井渠”便由此产生。因开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虽未获大的效益,但首创井渠却令人自豪!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后的二十多年,年成常常不好,梁、楚地更为严重。皇帝于是派汲仁、郭昌发动数万士卒堵塞,东去泰山封禅,去万里沙祭祀后返回瓠子决口地,沉白马玉璧到河中,命令群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负薪柴堵决口。当时东海郡烧柴草,薪柴少,人们用淇园(今河南淇县)竹林的竹子作为堵水的桩柱。

皇帝还作《瓠子歌》两首,责问河伯为何这样狠心长久泛滥不止愁苦吾民,鼓励人民效法大禹治水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先在河北筑二渠导水北流,再用柴草竹木石壅堵,终于堵住了瓠子决口。并在其上筑宣房宫,恢复禹时原迹,从此,梁、楚之地安宁,无水患。

自此以后,四面八方的掌权人争谈水利事业。朔方(今宁夏、内蒙古河套一带)、西河、河西、酒泉都引黄河水及谷川水灌溉田地,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水;东海引巨定泽;泰山引汶水都是引水溉田各一万多公顷。其他小渠以及因山势寻水的非常多,但著名的在宣房。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在南方登上庐山,看到大禹疏导九江,走到会稽附近,只见一片广大的沼泽地。登上苏州姑苏山,太湖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到了中原,东边看到洛水注入黄河的洛汭及河南浚县的大邳山;对着黄河,又渡过淮、泗、济、漯洛诸渠边。往西看到了蜀中的岷山和离堆。在北方又从龙门走到朔方。实地考察了河流湖泊,深感水的利与害;又随皇帝亲自背负薪柴堵塞住宣房的黄河决口,读了皇帝的《瓠子歌》诗句,心中感触颇深,于是写下了这篇河渠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