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福利”这一概念有两个命题:第一,福利的要素是一些意识,或者说是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二,福利可以置于较大或较小的范畴之下。这就是说,福利表示人的心理状态,寓于人的满足之中,福利的大小是可以衡量的。但是,福利包括的范围很广,在经济学中并不讨论一般福利,而只讨论与经济生活相关的福利,即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用货币尺度衡量的经济福利。这种经济福利与一般福利是相关的,对一般福利有决定性的影响。福利作为满足,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满足。而效用又可以用个人为避免失去某种满足而愿支付的货币量来衡量,即可以用单位商品的价格来衡量,为了衡量和计量效用,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即正是由于经济福利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货币量相联系的那部分总福利,国民收入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那部分社会客观收入……所以,这两个概念——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是对等的,对其中之一的内容的任何表述,就意味着对另一个内容的相应表述。这样,对经济福利的研究亦即对国民收入的研究。
遵循马歇尔的国民收入的定义,即一国的劳动和资本作用于它的自然资源时,每年生产一定的纯商品总量,其中有的是物质的,有的是非物质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内。这就是扣除折旧与中间产品消耗之后的国民生产净值。这种净值大致与一国的货币收入相等。(www.xing528.com)
两个问题。第一,国民收入量的变动,这种变动的衡量,及其与经济福利的关系。在消费者嗜好与购买力分配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加使经济福利增加。但由于国民收入量的变化又会引起产品结构的变化,所以国民收入量变动与经济福利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只有在社会成员对新增加的产品比对所消失的产品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时,这种增加才真正代表经济福利的增加。第二,国民收入分配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如果在国民收入并未减少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由富人转向穷人,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平等化,有利于增加经济福利。这是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缘故。穷人单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要大于富人等量收入减少后所减少的效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