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费的类别
在各种社会中,每一成员都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所有不靠施舍过活的人,都通过他们的劳动、资本或土地,对生产做出一定的贡献。所以消费者同时也可以说是生产者。富裕的、文明的与勤勉的国家,和贫穷的国家比起来是更大的消费者,这是因为他们是更大的生产者。
生产意味着效用的创造,消费意味着效用的消灭。物品的效用一经消灭,它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价值若能在一个产品或另一个产品上继续存在,价值就累积起来。作为资本使用的价值,可以通过再生产继续存在;组成资本的各种产品可以被消费,但它们的价值一经消灭,就凝结在别的物品上而重新出现。
个人的年消费量就是他在一年内所消费的一切价值的总和,国家的年消费量就是组成国家的个人与团体在一年内所消费的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所输入的一切货物必须看作是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而它的一切输出品必须看作是它的年消费的一部分。
国家总消费又可分为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这两类消费可以是生产性消费,也可以是非生产性消费。
2.消费、节约与奢侈
如果消费是非生产性消费,通常能满足某种欲望,但没有再生产价值。如果消费是生产性消费,那就不能满足什么欲望,但却创造了新的价值;这新价值等于或少于或多于所消费的价值。
消费者一般根据消费对他所引起的损失和给他所提供的满足的估算来决定消费量是否适宜。如果收入不全部用于消费,那么其中一部分就会节约下来。驱使人们节约开支积累资本,因而能促进产业发展并导致国家富裕与文明的动机,是他们改善境况的愿望。节约没有固定的规则,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的差别是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动而变动的。奢侈大体上可以说是贵重物品的使用或消费。奢侈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所陈列的物品的稀罕、贵重与华美使人羡慕,在于炫人的外观和对舆论的影响。
收入只能通过生产性消费增加,绝不能通过奢侈性消费增加。节约的习惯特别值得鼓励,但这种鼓励只要让人们有自由投资与从事不违法的产业的机会就够了。增加资本才能扩大再生产,资本只能通过节约而累积起来。
3.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一样影响社会财富,规定这两种消费的经济原则是相同的。公共浪费和私人浪费比较起来更是犯罪行为,因为个人所浪费的那些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而公共所浪费的那些却不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政府,仅仅是公共财富的托管人。当钱款是在捐助并希望从中获得利益的人的监视下花费时,浪费情况势必大大减少。政府的消费,在国家总消费中占那么大的部分,以致政府所施行的制度必定对国家繁荣的增进或衰退有很大影响。所以贤明的政府,必须仔细研究,每一次满足社会需要所产生的利益,是否超过为获得该项满足而牺牲的价值。要明确国家消费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公共事业和某些生产劳动场所的正常运营。(www.xing528.com)
4.课税原则
课税是将私人的一部分收入充作公用,课税本身并不是再生产的方法,所以,为害最少的课税应遵循的原则:(1)税率适度;(2)课税公平;(3)最低限度地烦扰纳税人;(4)最低限度地妨碍再生产;(5)益于国民道德的提升。此外,课税既然对再生产性消费起阻抑作用,那么,也可利用它来阻抑非生产性的消费。当政府把它所征收的税款投在生产事业上时,或当私人设法以自己的积蓄补充被政府以课税的名义所征去的资本时,课税的害处就被上述补充所带来的利益所抵消。当课税收入用于改善国内交通或兴办其他公共工程时,它就成了投入再生产的资本。
对个人收入的课税,可采用直接课税与间接课税的方式。前者的征税对象是个人的直接收入;后者的征税对象是个人购买某些特定物品的消费行为。间接课税比较容易,亦易为人们所接受。它使政府能够对不同种类的消费行为施加影响,促进那些有利于公共繁荣的生产性消费,阻抑那些足以引起公众穷困或造成资源浪费的非生产性消费。
当对某些货物的生产者课税,同时这些货物相应涨价时,这种税就部分地归这种货物的消费者承担。如果这些货物价格没有提高,这个税就全部落在生产者身上。然而,对一个物品所课的税,绝不会使这个物品的价格按全部税额增高,因为假使它增高到这样的程度,这些物品的总需求就不可能保持原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税就部分地归这些物品虽已涨价但仍继续使用它的消费者负担,部分地归生产者负担。
5.公债及其后果
政府举债是非生产性的,而且为了支付公债利息,政府必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各种公债有一个共同的坏处,就是使资本从生产性用途退出,转向非生产性方面。在政府信用很低的国家,还有个特殊坏处,就是使资本的利息上涨,导致资本利润也相应上涨,从而使消费者受损。同时,由于产品价格上涨,于是消费下降,引起其他生产因素的需求也随之减低,因而报酬减少。除资本家外,整个社会都将遭受损失。
如果公债数额不大,所收到的债款又适当地花费在有益事业上,它的确会带来好处,就是给那些不懂得好好利用资本的少数人提供了投资的机会,这也许是公债的唯一好处。但连这个好处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因为它可能使政府把国民储蓄浪费掉,而且,一旦公债成为后代的负担,则其更大的风险就是政府丧失了信用。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