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长三角建设进程中,以线上线下一体化办事为导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打造最佳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长三角地区有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扎实基础,自2018年开始基于上海市“一网通办”、江苏省“不见面审批”、安徽省“数字江淮”和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初步构建了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异地网上预审、本地专窗办理、跨省快递配送的协同服务。在各地政府从在线办事到整体智治的新发展阶段,三省一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深化扩面。一是深化全程网办,逐步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从前台整合走向后台融合,以市民、企业家的实际办事需求倒逼各地各级政府协同建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办事流程、审批标准和材料需求,形成“业务闭环”,推进事项“标准统一”,依托在线审批平台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的“无差别全科受理”,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办、移动办。二是扩展事项范畴,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考评指标体系,拓宽便民服务、商事登记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一件事”范围,以更加充分的电子证照等数据共享交换为支撑,实现“一门进出、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采集、一网通办、一站办结”。在长三角广泛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旨在最大限度降低市民、企业家的办事成本,消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助推各类要素资源在三省一市都市圈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数字长三角建设进程中,市场监管数字化和数字市场监管是建立新经济业态市场秩序的关键环节。长三角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较为充分的地区,它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市场监管职能的履行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数字时代“共享经济”“电商经济”等新业态承担新的监管职能。在市场监管数字化方面,三省一市可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监管装上“火眼金睛”,一方面发挥“数字围栏”等技术优势,开展特定区域智能化电子监控,另一方面加强市场主体资质识别的信号机制建设,增强信用监管的有效性。三省一市可通过构建包容审慎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基于更加精准、全面的市场主体信息库,开展市场主体行为模式分析,构建动态、多维的信号机制,实现精准定位、分类监管,加强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把市场管“活”、管“优”。在数字市场监管方面,三省一市可采用推动监管主体扩面,积极培育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一方面,各地政府可采用联合发文等方式,明确电商平台对入驻商家的第一监管责任,促使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等技术,采取多种手段做好全面全程监管,使商家合法经营、文明经商。另一方面,各级各地政府应加强线下协同,通过跨区域联合执法等方式扎实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开展跨部门协同监管,借助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等强化互联网督查功能,加强一体化的市场监管标准制定、信息搜集和执法处罚等,打造公平、公正和客观的市场监管新体系。
在数字长三角建设进程中,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全域联盟构建是助推三省一市高品质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主要抓手。长三角是我国区域发展较为平衡的地区,但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一方面发挥了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城乡在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品质方面的显著差异。在数字时代,三省一市可以依托互联网构建公共服务联盟,一方面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助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长三角地区的优化配置。一是依托互联网建立跨区域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联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教育集团化、打造医疗共同体、构筑养老产业体系等,构建联盟网站,开展电子资源共享、远程教育和健康问诊等,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二是以一体化布局为导向开展长三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优化工程,依托长三角区域的高速铁路网、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等,一体化配置高等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养老康复机构等,疏解中心城市压力,打造卫星城市特色吸引力。(www.xing528.com)
在数字长三角建设进程中,智慧韧性是长三角地区系统提升应急管理和灾害应对的支撑辅助。智慧韧性是指政府在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恢复阶段,使用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空间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等提升灾害管理能力的通行做法。智慧韧性可以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提高应急管理和灾害应对能力的常规路径,三省一市可以依托政务服务网等及时向公众公布与气象、水文、冰雪等相关的风险预警信息,为志愿者组织和应急公民团体等开展整合性的救济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智慧韧性也能够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提供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超越区域、国家边界,成为一个在较长时间内都会持续存在的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重大事件。长三角是我国国际贸易、国际交往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需要做好疫情应对常态化的充分准备。数字技术为各地各级政府更好平衡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多元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工具。一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流行病学”“大数据+产业布局”开展疫情趋势研判,以智慧决策助力公共政策的优化调整,抓住调整公共政策的先机。二是继续利用好“健康码”等基于个体、企业和地区的微观数据,实现精准施策,以审慎态度对待新冠肺炎疫情,以灵活包容的政策促进企业复工复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