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共生的概念
如前所述,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特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共生可以分为广义共生和狭义共生两个层次,广义的共生包括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六种共生关系(在下文将作详述),狭义的共生指对共生单元都有益处的互利共生。而互利共生中,又可分为兼性共生和专性共生。兼性共生即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专性共生则是离开对方便不能生存,专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为单方专性和双方专性。
3.1.2 共生三要素
由共生的概念可以确定共生关系的共生的三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任何共生关系都是单元、环境和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基础,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则是共生关系形成和维持的关键。
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例如在植物与菌类的共生关系中,固氮菌和豆科植物都是共生单元。在企业共生体中,每个企业都是共生单元,也可以说每位企业员工都是共生单元。共生单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于不同的共生关系,共生单元的层次都会表现得不同。
反映共生单元的特征指标有共生度(共生能量相互影响的程度)、共生系数、亲近度(同类共生单元的不同代之间的关系)、同质度(同类共生单元的同代之间的关系)、共生密度(共生关系中同类共生单元的多少)和共生维度(共生关系中异类共生单元的多少)等(程大涛,2003)。
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共生关系中,既有无形界面,也有有形界面;既有单介质界面,也有多介质界面;既有单一界面,也有多重界面;既有内生界面,也有外生界面(袁纯清,1998)。
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例如,植物和菌类形成共生关系,植物和菌类都是共生单元,他们的共生环境是其赖以存在的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与其他动植物构成的环境。共生单元通过物质交换、信息流通和能量交流来实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与企业或组织共生体对应的共生环境从宏观上来说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从中观上来说则是相关产业的状况,从微观上来说则是项目周边的竞争环境。
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共生单元的性质变化及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共生模式包括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两方面。
(1)共生行为模式
共生模式可按共生单元的行为效果分成不同的共生行为模式。袁纯清(1998)认为共生行为模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吴泓、顾朝林(2004)则认为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四种;而刘荣增(2006)则认为共生模式从行为方式上说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综合各方观点,广义上的共生行为模式应包含6 种。
图3 共生行为模式
第一,寄生。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为小个体,寄主(宿主)为大个体。
第二,偏利共生。偏利共生指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这种模式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或者说无关紧要。偏利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双向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能够产生新能量,但这种新能量一般只向共生关系中的某一单元转移。
第三,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的共生称为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即狭义上的共生,也是经济系统中企业追求的可持续的共生方式。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是依赖于互利共生的。某些学者将互利共生分为对称和非对称两种,认为对称的互利共生是双方获得的共生效益相同的情况,这种情况是稳定的。但笔者认为即使是非对称的互利共生也可能是稳定的,因为平衡并非唯一的,主要在于双方所获效益与所期望的一致。
第四,偏害共生。偏害共生指对其中一方生物体有害,对其他共生线的成员则没有影响的共生方式。偏害共生在自然界也很常见,其主要特征为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异种抑制作用和抗生素作用都属此类。(www.xing528.com)
第五,无关共生。无关共生指生存在同一地方的不同生物都无益无损,无直接联系,互不影响,保持相对独立。这又叫作中立关系或中性现象(图3 的坐标轴原点便是无关共生)。
第六,竞争共生(竞争)。竞争共生是指共居一处的共生单元双方都受损的现象,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一方占优,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也就是说竞争共生是不长久持续的。
(2)共生组织模式
除了共生行为模式外,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的组织程度分成不同的共生组织模式。共生单元间的组织程度要素包括相互作用的发生频率、发生作用的方面和发生作用稳定性情况等。根据这些要素的不同,共生关系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共生组织模式。
第一,点共生模式。是指特定时刻共生单元间只有一次相互作用,且只有某一方面发生作用,该模式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其共生界面具有共生介质单一、界面极不稳定、共生专一性水平低等特征。
第二,间歇共生模式。按某种时间间隔,共生单元之间有多次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一方面或少数方面,共生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
第三,连续共生模式。在一定封闭时间区间内,共生单元具有连续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多个方面,共生关系比较稳定且具有必然性。
第四,一体化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也可以称之为组织共生模式或共生体模式。这种共生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共生单元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界面,这种共生界面由一组共生介质组成,这种共生界面的最大特点是任意共生单元与环境交流必须通过这一共生界面进行。
3.1.3 企业共生原理
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之中。社会科学中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等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存在着类似于生态学的共生关系。因此企业间的共生关系也可以借用生态学的共生原理来解释。
除了共生三要素之外,共生理论还给出了共生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稳定条件。共生单元之间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形成共生关系。通过阅读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企业共生关系的条件可以用共生理论中的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和共生界面选择原理来分析。
首先共生单元之间要构成共生关系,必须具有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共生理论中把这种联系的原理称为质参量兼容原理。质参量反映共生单元的内在性质,共生关系中的共生单元存在一组质参量,它们共同决定共生单元的内部特性(程大涛,2003)。质参量兼容与否决定了共生关系形成的可能性,质参量兼容的方式决定共生模式。质参量兼容与否,外在表现为能否产生“共生能量”。共生能量在生物界中表现为共生植物或动物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提高;而在经济系统中,产生正的共生能量则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密度增容和维度增容即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扩张(袁纯清,1998)。
也就是说,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之间共生的可能性(共生的必要条件),企业间的共生行为方式决定会产生怎么样的共生能量和共生模式(共生的充分条件)。其中,共生行为模式可以透过产生共生能量的正负情况来判断。如同一区位下的两个经济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互相产生正的共生能量,那它们便是互利共生的共生行为模式。而共生组织模式则可以透过产生共生能量的频率、种类和共生界面来判断。其中,共生界面在经济系统中对应的是共生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协调等机制,若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沟通、协调、合作等机制,它们的共生关系便会稳定存在(共生的稳定条件)。如图4 所示。
图4 企业共生关系原理
除了以上三个原理阐述了企业共生关系的原理之外,功能理论中还有共生系统相变原理以及共生演化原理。共生系统相变原理中包含进化相变和退化相变,相变既影响共生系统发展变化,又影响共生单元的发展变化。此原理表明共生系统中企业共生关系和共生单元都并非一成不变。而共生演化原理则是表述互利共生可以让共生系统产生进化相变,互利共生是系统相变的根本动力所在。对应地,企业间不断进化其互利共生的关系,不断改善自身等状况,调整分工合作的方式是经济不断发展的根本法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