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生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共生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百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共生”现象及其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态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许多领域。

共生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2.1 生态学中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于1869 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种群生态学是在个体、种群、群落中,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分支。而共生则是种群生态学理论中种间关系的一种,共生理论是种群生态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共生”一词源自于希腊语,它作为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则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 年提出的。百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共生”现象及其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态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许多领域。

现代汉语词典》对共生的解释为: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作共生。一开始学者也只把对一方或者双方有利的共同生存称之为共生,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在的趋势是共生的内涵与外延都不断拓展,逐渐将寄生、共栖都归为共生,尤其是将寄生现象同共生生物学挂起钩来(洪黎民,1996)。

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主要关注于三个模型的研究,分别是种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种群的Logistic 增长模型和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 模型。

其中,种间关系的概念模型是研究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其进行分类。例如,Silvertown 和Charlesworth(2001)指出植物之间相互作用有五种类型,分别为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偏害共生,并认为分类可进一步精细。而周德庆(2002)对甲、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归纳为9 种类型,去除重复的,实际有6 种:①既利甲又利乙,如一体化共生、互利共生、互养共栖和协同共栖;②利一方而损一方,如寄生、捕食和拮抗等;③利一方而不损另一方,例如偏利共栖、卫星状共栖和互生(或称代谢共生、半共生);④既不损甲又不损乙,例如中性共栖(即无关共栖);⑤不利一方而损另一方,如偏害共栖;⑥同时损双方,如竞争共栖。

Logistic 模型在生物学中经常用于描述种群的增长规律,即其增长速度在最初是加快的,当增长到某一定值时,速度开始减慢,直到最后减为零,即停止增长。有时也用它刻画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竞争、互利、偏利、寄生)(何自力、徐学军,2006)。此模型是生态学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Lotka-Volterra 模型则是用于研究种群竞争关系的模型,该模型由Lotka(1925)和Volterra(1926)各自独立提出。该模型揭示的是,在竞争中哪个物种能更好地利用资源,该物种就能在竞争中取胜。两个物种共存的条件是竞争不完全,一个物种的资源空间不完全包含在另一物种的资源空间中(何自力、徐学军,2006)。(www.xing528.com)

2.2.2 共生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共生理论是种群生态学的理论,目前共生理念、共生方法和共生原理已经被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们引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何自力等(2006)将共生方法的应用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共生哲学层面、其他领域对生物共生方法的直接借用和社会科学共生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其中,哲学层面的著作包括韩国学者李承律所著《共生时代——东北亚区域发展新路线图》(2005),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黑川纪章1987 年出版的《共生哲学》,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2002 年和2006 年出版的《走向共生》《共生社会论》,等等。哲学层面著作对“共生”的理解核心是“双赢”和“共存”,基本上属于对互利共生现象的哲学抽象与概括,个别时候也包括偏利共生。

在技术应用层面,对生物共生方法(互利共生)的直接借用则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共生进化算法以及企业集群的研究。其中,工业共生理论源自于Robert Frosch 和Nicolag Gallopoulos(1989)正式提出的工业生态学概念,认为工业系统应向自然系统学习,可以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共生进化算法的核心,是将共生进化的思想用于参数优化。如郑浩然等(2002)借鉴生态共生策略,提出一种多模式共生进化算法;衣法臻、胡恒章、周荻(2003)采用共生进化遗传算法结合分级模糊建模的思想,进行模糊控制器的自动设计。企业集群方面的研究一般借鉴种群Logistic 微分模型来描述与分析企业集群共生现象,如夏建如(2006)用词模型说明卫星企业的加入与退出对共生状态的影响。

除了以上两个层面的对共生理论的应用外,学者们还对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社会科学共生理论。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我国的袁纯清。1998年,他在《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一文中首先将共生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引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提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共生不仅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可塑形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并通过创新和界定一系列概念,利用数理分析和哲学抽象,构建了共生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包含的概念工具体系、基本逻辑框架和基本分析方法。此后,学界中便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基于袁纯清共生理论的研究文献,如袁纯清(2002)、程大涛(2003)、张旭(2004)等。

目前共生理论已经运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地产行业的业态聚集共生或者运用于酒店与地产共生的研究还非常少,包括马路阳(2006)的《浅谈城市共生综合体》和武曼(2011)的《主题景区和旅游房产共生关系研究》。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此方面的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