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综合体实践的范例最早诞生于国外,目前发达国家中存在着不少标杆性的成功案例。但是经过笔者对Google 学术搜索引擎、EBSCOhost 和ScienceDirect 外文期刊网站的搜索发现,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很少见于期刊之中,仅有的文章大多是从土地混合使用(mixed-use)这个角度来切入,属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范畴。
美国建筑百科全书中建筑综合体(Building Complex)的定义是“在一个位置上,具有单或多个功能的一组建筑”。但是未见有对城市综合体(City/Unban Complex)进行定义。
美国城市土地学会(The Urban Land Institute)在 1976 年出版的Mixed-use Development: New Ways of Land Use 一书中对“混合使用”(mixed-use)作如下界定:①它是零售、居住、办公、休闲娱乐等三种或以上营利性功能的结合、配合;②计划内构成要素间的物质及功能的高效整合;③其类别、使用密度、使用面积等相关事项在规划时往往已确定。
Zeidler 在 1985 年出版的Multi-Use Architecture in the Urban Context 一书中,论述了建筑综合体作为一种混合利用的有效组织形式在美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背景及形成环境,论证建筑综合体应与城市文脉及精神需求相适应。
Prescott(2002)在Forward to Making Better Places一文中认为土地混合利用是把居住、各类商业、各种日常服务及工作生活整合到社区中,并藉此构造充满活力的社区,而其中的人们可以在很短的通行距离内满足其生活需求。
Tirrell(2003)在Preliminary Mixed-Use Development Survey 一文中对城市综合体的社会价值及城市价值进行了论证,阐述了城市综合体能够很好地实现城市及社会价值。
Eizenberg(2003)在Here Comes the Neighborhood: Why Urban Mixed-Use Development Works 一文中分析了作为混合利用理论现实发展的城市综合体是如何作用于区域居民生活的。Kiderra(2004) 在High-Density, Mixed-Use Development Will Not Solve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一文中探讨了作为混合利用的典型形式,城市综合体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能力,阐述了在进行城市综合体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对交通的压力。
此外,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及优化的相关研究,对城市商业市场区、商业区位选择及商圈的研究,对城市开发及空间拓展的研究都间接促进了城市综合体研究的进行。
然而,直接以城市综合体这个概念为对象的文章却几乎搜寻不到。目前,国内无论业界和学界,对城市综合体的英文原词有两种说法:HOPSCA[指HOTEL、OFFICE、PARK(Parking)、SHOPPINGMALL、Convention(Cinema)、APARTMENT]和Urban(City)Complex。笔者曾尝试以这几个词组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均无功而返。
2.1.2 国内研究现状(www.xing528.com)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综合体的实践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每年打着“城市综合体”旗号的项目数十个,近几年多个相关的行业会议也对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进行了研讨,因此也引起了少部分研究者对其的关注,进而完善了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并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陈纲、原伟(2009)认为,城市综合体(HOPSCA)是将城市中酒店(Hotel)、办公(Office)、公 园(Park)、商 业(Shopping Mall)、会 展(Convention)、 住 宅 公 寓(Apartment)等城市生活空间三项以上的功能进行组合,并在各功能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补充、激发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建筑综合体”定义为“多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但是城市综合体并不简单等同于建筑综合体。杜庆禹(2011)认为城市综合体不同于城市中心密集的建筑群体,它具备完整的城市街区的特质,是建筑群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的结果;同时,城市综合体通过街区的关系,与外部空间有机结合,与交通系统有效联系,延展城市的空间价值。
目前很多中国学者都沿用陈纲和原伟对城市综合体的这一定义,该定义也与当前业界实践相符。笔者曾尝试对该定义最初的出处进行追溯,但未能考证出最初来源。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豪布斯卡HOPSCA”这个说法是国人所创造的,在英文各大词典中对此词都未见收录。
目前,我国学者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主要从建筑和设计的角度开展。最早的有韩冬青、冯金龙(1999)提出将城市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其目标为构筑城市建筑综合体系,以相互联系城市功能及建筑功能,并有机串联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
龙固新(2005)在《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一书中通过国内外的经典案例,介绍相关项目的开发过程及模式,并对城市综合体的定位、交通组织、规划设计、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从2008 年开始,伴随着城市综合体的大规模孕育,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随之面世。例如,部分学者研究了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定位问题,凌晓洁(2008)从社会经济及区域角度分析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整体前期定位,以及对城市综合体子物业进行规模分析。
另外,部分学者讨论了城市综合体的属性、特征和功能价值,如董贺轩、卢济威(2009)着重论述了城市综合体的三个本质属性,即城市性、功能区位立体差异性及形态结构立体性,并通过两个设计案例实践验证城市综合体与集约化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李蕾(2009)论述了城市综合体在交通组织、功能构成、形态特征、经济循环、文化体系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的特征,认为其作为高度复合的建筑有机体,需达到开放性与聚合性的双重条件。朱文俊(2009)则用不同的案例分析了它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另外还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城市综合体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进行了归纳。
还有部分研究者对城市综合体的室内外空间等局部区的设计开发进行了研究,例如闫娥(2009)、刘强(2009)、姜峰(2009)、刘莉娜(2011)、寇敏(2011)、陈家祎(2011)、何业员(2011)分别对城市综合体的地下商业空间设计、外部空间、室内步行街、入口广场及公共区域中休闲空间、开放空间、商业空间和环境景观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
部分学者则总结了城市综合体开发和发展的模式,如易琼(2011)和韩勇(2011)均研究了万达集团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