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机会。我国开展的美丽农村建设,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和完善,如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基本成形,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共存,其中正规金融机构为本,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辅相互协作。中国社科院统计,2015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为125亿元,到2020年,总体规模将达到3200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市场成为电商发展的新“蓝海”,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纷纷将业务向农村拓展,并致力于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探路农村金融。阿里和京东相继推出“村淘”和最后一公里“京东服务帮”表明,各互联网电商巨头已经将目标转向农村,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互联网+农村”的热潮。而从阿里和京东的战略部署中我们不难看出,农村显示出的惊人消费力和巨大潜力让各大电商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抢占“山头”。
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说到:一年时间,京东农村金融发现的机会包括理财、贷款、支付、众筹等,推出了乡村白条、京农贷、农村理财、农村众筹四大金融产品,共计服务10多万店主/农户、40多个涉农企业、15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
针对农村金融市场,中国政府层面的政策也支持不断。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2017年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金融的指导更加具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互联网+”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模式,极大激发了农村金融活力和效率。目前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熟练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产品,有超过1/3的农户申请过“旺农贷”等互联网金融贷款服务,用来购置农机、种植经济作物、扩大生产等。例如清河县50个“村淘”点发放的“旺农贷”已经超过2600万元,居河北省第一。
虽然互联网带动了农村金融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分布较为分散,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小额、碎片化,这就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相应的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目前中国一些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机构还未完全覆盖,仍然有不少是金融服务空白地区。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农村金融服务企业更加了解客户需求,从而能够针对农村客户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企业主要采集个人客户的工资数据、消费数据、兴趣偏好数据、风险容忍度数据等。要加以区分的是,农村金融服务企业现阶段拥有的数据并不全面,不能被称作大数据。利用少量数据分析出的结果往往会以偏概全。(www.xing528.com)
农村大数据的获取渠道有很多种,在农村已有很多农民利用电商平台购买物品,通过智能手机看新闻、看论坛、聊微信、刷微博等,都能在平台上留下信息和记录,而把这些信息和记录收集起来放到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详细了解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喜欢什么口味、什么颜色、什么品牌,大数据甚至会反映出有些自己都注意不到的习惯和细节。这些数据通过归纳、总结、分析积累成为农村金融行业的大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里面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面向农村客户做金融服务营销,无论是产品研发、渠道布设、价格设定,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得到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金融服务企业如果想在农村良好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积极采集数据并以建立的模型加以统计分析,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同时通过与竞争企业的信息对比找到优势产品推向市场。
二是通过积累的农村金融客户信息分析客户的需求和兴趣,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增加客户黏性。农村金融服务企业要建立目标客户大数据信息库。分门别类地收集客户各个方面的信息。农村金融服务企业借助大数据蕴含的神奇力量,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近需求的服务。
在将来,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架设为基础,使用大数据、依托云服务系统,为农村金融服务将成为大势所趋。为了使农村金融服务蓬勃健康发展,国家要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和数据服务管控,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拓展金融服务的种类和形式,让广大农村居民乘着大数据的东风,借力农村金融服务,奔向理想的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