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正在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相对来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农业生产方式和贸易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大数据,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将会有一系列的数据记录下来,这些数据有一定时期内的气候信息、农药用量、病虫害、劳动力投入、市场需求等信息。这不但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减少种植成本,而且通过大数据能及时解决和排查农产品出现的问题,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大数据还能精确算出适合播种哪些农作物,给出最佳的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以此来获得最大的农产品产出。
现代农业发展已经逐渐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大数据已成为农业生产中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大数据可以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未来的农民接触更多的是各种现代仪器和设备,生产方式的改变将实现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
大数据能够对经济增长、产品价格、金融衍生品的稳定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使价格的波动范围处在合理的区间之内。数据量大和广泛的特点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使其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价格波动状况。通过大数据比较,每个年度的产品价格信息能够被真实地反映出来,结合经济政策和汇率利率等因素,农业大数据为农产品的金融化提供了更为稳妥的发展空间。
农产品金融化改变了农产品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传统机制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波动周期明显缩短,使其波动幅度不断加大,农产品市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大大增加。农业大数据的出现减缓了农产品的金融化趋势,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各地农产品市场的相互连通,形成全国乃至国际性的网上大市场。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增长成曲线上升状态,2002—2014年间,农产品出口额从181.5亿美元上升到719.6亿美元,进口额从124.5亿美元上升到1225.4亿美元。从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进出口数量上,美国是我国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进口额为216.39亿美元;日本是我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为98.73亿美元。在结构上,相对于出口市场,进口市场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前三大进口市场美国、巴西和东盟合计占到总量的56.7%。但是,日益增长的发展势头并不能说明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农产品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和出口数量增多,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在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上持续的逆差现象,表现出我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家应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不断扩展农产品的品类,根据市场需求及环境因素发展特色农产品。
现今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农产品质量差、技术创新不足、缺乏品牌(www.xing528.com)
我国的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以家庭为主要单位,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很低,农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在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时表现出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对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都很薄弱,以及农产品的品牌意识缺乏等弊端。
二是农产品国际贸易要求仍然比较高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绿色贸易壁垒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三是国内农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多头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分段管理,这使得监控脱节,既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出口的全程监管机制,也难以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缺少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也缺乏具有经营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而且不利于农民了解国际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
通过大数据我们了解到,我国主要农产品,即谷物、豆类、薯类、棉花、油料、麻类、甘蔗等的产量中,谷物中的稻谷产量最高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稻谷产量由1991年的18381.3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20361.2万吨,是棉花产量的45倍、油料产量的15倍。在稻谷产量中,湖南2013年产量以2561.5万吨居于第一位、黑龙江产量2220.6万吨居次位、江西产量2004.0万吨排名第三。
根据大数据分析,我国可以适时调整比较优势结构,加大对稻谷生产的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特别应加大对稻谷产量大省的支持力度。此外,当某一产地的农产品在国际上获得知名度后,就可以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申请地理标记保护,将产品的产地名称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这也是该产品在其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无形资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