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王制》里说,50岁后有权拄杖在家,60岁后可拄杖行于乡里,70岁后可拄杖行于诸侯国,80岁后可拄杖出入朝廷,90岁后则不必拄杖出行了,就算天子想问事,都得天子自己带着礼物上门。长寿很了不起,因为长寿很难。
近一百年来,人类平均寿命不断上升,1900年的人均期望寿命为31岁,而2015年已经飞跃到了71.4岁。这要归功于现代医学既让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又挽救了许多成年人的性命。但人均期望寿命虽然还在增长,却增长得越来越慢。自从1995年后,百岁老人的存活率就没有明显变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者简·维吉在《自然》发表论文,他统计了534个百岁人群的数据,发现自1960年以来,人的寿限慢慢爬升到了115岁——然后就停滞了,基本上没人能突破这个界限。
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即便每个人都知道人固有一死,但能多活哪怕一天也总是好的。看一看现代人的健康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就能知道,健康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了。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要么是第一个通过大数据战胜癌症的人,要么就是最后一个因为这种方式死于癌症的人。”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著作中提到,苹果传奇教主史蒂夫·乔布斯曾经患有癌症,而在他生命的末期,就曾经利用大数据尝试为自己延长寿命。
乔布斯在与癌症斗争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自身所有DNA和肿瘤DNA进行排序的人。乔布斯为此支付了几十万美元的费用。医生们可以根据乔布斯特定的DNA为他设计药物,并观察药效,如果由于癌症的病变导致药物失效,医生可以及时更换药物,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期。
“973”首席科学家王俊在2015中国计算机大会报告中提到,免费基因测序之后,把基因和锻炼、饮食、传感器等链接起来,基于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健康预测、健康管理。有了生命科学大数据,加上人工智能最终可以实现人们对于健康的前瞻性管理,达到生命程序给每一个人设定的极限150岁。(www.xing528.com)
王俊说:“现在人工智能是非常热的领域。事实上我们对于人生命程序的理解,对人本身智能背后的逻辑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如果说计算机是以硅为基础,生命就是以碳为基础,我们身上所运行的DNA程序,就像赋予计算机的一套思想逻辑和方法体系。”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健康已成为“信息经济”的一部分,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发送和接收有关病患的有用数据信息变得非常便利,这为医疗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确保了操作的高效。
以色列一个创新团队推出的智能血糖检测设备“达里奥”可以直接与智能手机连接,实时查看血糖检测数据。以衣服、鞋袜、手表等形式出现的可穿戴设备,也在该领域实现了不少突破。以上例子表明的是对个体信息的关注,但科学家同时也在不断展开针对大数据的研究。
麦肯锡咨询公司技术人员认为,所有这些对大数据的努力都有助于新药的发现。当我们了解了某种疾病的所有相关因素——DNA、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等——就能设计出合适的治疗方式。
医学无疑是所谓的“数字化改造”进展最大的领域之一。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大数据、3D打印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延长人类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