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博弈过程中,不仅考虑到进入市场的时序问题,也关注自身与对手存在的技术差距,因为只有明确了技术差距的程度,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最优策略的选择。关于技术差距,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将国与国之间的研发成本非对称性作为技术差距进行考察。
如Zhou 等(2002)考察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存在技术差距下的三阶段博弈:首先,两国政府基于本国社会福利最大化,决定对本国企业的纵向产品创新投资进行补贴或征税;其次,在第三国市场两企业承诺各自的产品质量;最后,两企业展开Bertrand 或Cournot 竞争。其结果发现:在Bertrand 竞争时,欠发达国家对本国企业的创新投资进行补贴,而发达国家则征收投资税;而Cournot竞争时,情况截然相反。Park(2001)在企业间存在较大技术差距时,得到与Zhou类似的结果。
在产品质量变动的寡头市场中,Park(2003)建立了双寡头企业在第三国纵向差异化市场中的两阶段博弈模型。通过产品研发活动,分析战略性研发政策的影响。假定两企业在第一阶段同时决定产品质量,且企业间的研发技术具有较大的非对称性,使得在研发博弈均衡时高技术企业能够选择生产比对手更高质量的产品。第二阶段,两企业以价格或产量竞争的形式展开纵向差异化产品的竞争。研究发现,价格竞争市场下,高(低)技术企业所在国政府有对本国企业的产品研发进行征税(补贴)的激励;产量竞争市场下,结论相反,研发补贴(征税)对高(低)技术企业所在国政府是有利的。与研发政策中的囚徒困境相比,高技术企业所在国政府往往能够从研发政策博弈中获益。
也有国内学者从宏观角度着手,将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作为自变量,研究其对某些现象和行为的影响。例如,研究技术差距对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技术转移战略及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吴晓波等(2005)指出当地企业与FDI 企业的技术差距以及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影响FDI 溢出效应的核心因素,构建了关于技术差距、吸收能力与FDI方式技术追赶的分析框架模型。傅晓霞和吴利学(2013)认为,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是决定国家间经济发展差异和赶超过程的关键,其影响远远大于有效劳均资本存量差距。(www.xing528.com)
以上研究大多基于宏观层次考察技术差距的影响,而本书侧重于微观层面上寡头企业间技术差距的分析。传统的纵向差异化文献[如Ronnen(1991)和VAlletti(2000)]中,常假定研发成本的对称性,即两寡头企业生产相同质量的产品需要投入等量的研发成本。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实际情形是产业中的企业在技术上存在异质性,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有较大差距。造成的结果是,市场竞争中具有技术优势的寡头企业能够将节省的沉没成本进一步投入到产品质量的研发中,从而拉开与对手的差距,赢得市场份额赚取巨大利润。Jinji和Toshimitsu(2004)在纵向差异化模型中考察了成本非对称性的影响,即寡头企业间存在技术差距,两者提升产品质量的研发成本存在差异。在企业间存在较小技术差距时,研究发现:在Bertrand 竞争下,与未规制相比,最低质量标准提高了社会福利;而Cournot 竞争下,最低质量标准则降低了社会福利。旨在开发新产品或提升已有产品质量的研发活动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体现在高科技领域。产品研发不同于工艺研发,后者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Jinji和Toshimitsu(2006)在两寡头企业间存在较小技术差距时分析了研发成本非对称性的影响。较小技术差距不同于Park(2001)、Zhou 等(2002)的较大技术差距的分析,因为在质量博弈阶段,前者存在多重均衡,而后者均衡唯一。
国内相关学者也展开了关于纵向差异化下技术差距的分析。如张化尧和史小坤(2007)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技术差距下的产品差异化选择,认为技术劣势企业自身产品的横向差异可以降低消费者对其纵向差异的关注,从而降低高端产品的垄断,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同质产品的区分度,降低价格竞争以增加利润。基于微观的纯技术角度,孙兆刚等(2006)认为,“技术差距指不同的技术承担者在同一技术的最高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寇宗来(2009)通过建立纵向差异化双寡头竞争模型,认为均衡不仅取决于技术差距,也可能与两企业的行动顺序有关,并指出模型存在的“后发陷阱”,即技术劣势企业的利润并不随技术差距的缩小而增加。成本不对称时,霍沛军等(2000)研究了具有成本优势寡头企业的技术许可策略以及两个潜在企业的进入策略。成本不对称体现在:与在位企业的优等生产技术相比,潜在进入企业开发的劣等替代技术生产同质产品所需的单位成本更高。
作为企业研发合作的开创性研究之一,Aspremont 和Jacquemin(1998)构建了研发投入和溢出水平均对称的双寡头研发合作博弈模型。侯强(2006)拓展了Aspremont 和Jacquemin(1998)的模型,放松了生产成本对称性的假设,分析生产成本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研发投入和产量决策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生产成本系数成反比,成本较低企业有较大的研发投入倾向。孙树垒(2008)进一步放松了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对称的假设,考察了三种合作方式和社会福利最大时企业的均衡策略,同时分析了两种成本差异化程度及溢出水平对均衡的影响。刘艳春和高立群(2005)将传统的Hotelling双寡头博弈中生产成本完全相同的假设放松,考察成本存在差异条件下双寡头企业的选址定价问题。研究发现:相同质量产品差异化最大时,两企业均获利,且成本优势企业比对手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差异化最小时,成本优势企业将垄断市场,而对手可能退出市场。何新宇和陈宏民(2000)提出了企业间技术差距的两种度量标准,即技术绝对差异度和技术相对差异度,研究了技术差距对企业横向合并动机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