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吕春慧
摘 要 本文基于PSR框架构建了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了2011—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将空间因素和地理关联属性考虑在内,运用泰尔指数与Moran's I指数及其散点图,分析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动态势、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最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总体来看,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是趋好的,部分省份显示出波动上升趋势;从省际层面看,2016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的是浙江,最低的是宁夏。第二,从区域层面看,八大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值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黄河中游、西北地区。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差异为0.05,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大于区域内差异贡献率。第三,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且高—高或低—低集聚效应明显,高—低或低—高的空间分异效应不明显。第四,对外贸易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对邻近省份具有负面影响;环境管制的加强对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滞后性;能源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都为正。
关键词 生态环境;区域差异;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www.xing528.com)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层面来看,许多任务将会超额完成,但生态环境质量这一短板需要得到重点关注。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即为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还包括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任保平等,2018)。新时代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人口高度集中和土地高集约利用导致的资源过度开采和对空气质量、水土资源的污染,雾霾笼罩、河流污染、土地毒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余华等,2018),出现不同区域生态掠夺效应,生态环境建设滞后问题凸显,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效明显,构建高质量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落实十九大精神、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