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展望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展望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学术界对产业发展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产业的发展评价方向,一般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经济发展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某个单一的具体产业为对象,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方法进行。因此,有必要构建以更为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为基础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学术界对产业发展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产业的发展评价方向,一般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经济发展环境为研究背景、以某个单一的具体产业为对象,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方法进行。除此以外,在中观意义上以整体产业发展评价为目标的研究相对较少。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后,国内学者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状态的研究相对缺乏。

关于单个产业发展状态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多。唐葆君(2002)以我国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化产业基本理论和该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结构框架形式提出了一套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李宜春(2006)同样以文化产业对研究对象,重点关注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方面,提出通过构建以三个模块、五大要素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在关于第三产业发展评价的研究方面,温志宏(2004)从数量增长、比例增加、结构改善、质量效益提升、效率提高、发展潜力等方面评价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状况;雍红月、李松林(2005)构建了包括七个指标在内的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李健、贾玉革(2005)从金融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资产结构、开放结构等方面构建了金融业结构分析指标体系;张海鹏(2015)则构建了一套涵盖3个评价要素、9个评价子要素、18个评价指标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测算了第三产业发展指数。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评价研究,杨建华、卢波(2005)以产业发展特征为基础提出了电子信息产业指标的结构和构建原则;刘翀(2006)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三个视角初步构建了“新型制造业”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刘义成(2009)则构建了高端产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评价,顾在浜等(2013)、周颖等(2016)分别使用聚类—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构建了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李琳、楚紫穗(2015)则构建了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并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对整体产业发展进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李道芳等(2007)从规模、结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等方面对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朱建民、魏大鹏(2013)则提出应从竞争力生成能力、控制力、生态环境、竞争力、依存度等方面构建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后,学术界对于产业高质量评价的研究也较为缺乏。涂圣伟(2018)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应当重点考虑供给结构、生产效率、价值创造等三个层面。(www.xing528.com)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我国现有关于产业发展评价的文献存在四个方面局限性:一是大量国内研究以单个具体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缺乏对中国整体产业发展的度量和评价。二是过多地强调产业的数量增长情况,而忽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评价。三是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缺乏权威性标准,导致评价体系的测度指标设定具有较大随意性。四是对于指标权重大多采用主观赋值法,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掘数据本身特征,导致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因此,有必要构建以更为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为基础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