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潜在GDP增长率时,根据潜在GDP的定义,一般认为实际资本存量即代表资本投入的潜在投入水平,因此,我们在此只需要计算潜在的TFP和潜在的就业水平:潜在TFP,即趋势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用HP滤波的方法得到;潜在就业水平,借鉴郭庆旺、贾俊雪(2004)的算法,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
图5 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估算的TFP增长率
其中为潜在就业,Lst为适龄工作人口,Trp,t为趋势劳动参与率,NAWRUt为非工资引致失业率。由于我国在劳动参与率和失业率统计上的不足,与郭庆旺、贾俊雪(2004)的计算方式一样,用就业人数和经济活动人口数计算劳动参与率,然后对劳动参与率和经济活动人口进行HP滤波处理,再将分别得到的趋势序列相乘,最终得到就业潜在水平。对劳动力质量,也采取HP滤波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将计算好的潜在TFP、潜在就业水平、潜在劳动力质量和实际资本存量的数据带入总量生产函数方程,即可计算出中国1978—2017年的潜在产出水平和增长率水平,如表1所示。产出缺口为负的两个重要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以及2013年后的新常态时期,这与我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也是相吻合的。
表1 1978—2017年中国潜在产出及产出缺口估算结果(www.xing528.com)
续表
在此我们根据估算出的潜在产出,绘出实际GDP增长率和潜在GDP增长率(图6),其中潜在GDP增长率采用HP滤波的方法进行了趋势处理。我们发现中国潜在GDP增长率走势平稳,呈现一定的倒“U”型态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增长,持续很长时间保持平稳,但2012年左右开始呈现一定的下滑态势,实际GDP增长率围绕着潜在GDP增长率呈现规律性的上下波动。有关实际GDP增长率和潜在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五个周期:一是1980—1984年的实际GDP增长率显著高于潜在GDP增长率的时期,该时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刺激下,各类主体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造成了实际GDP的快速增长;二是1985—1991年,由于中国内部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外部东欧解体、苏联巨变的冲击,实际GDP增长率低于潜在GDP增长率,低了0.8个百分点;三是1992—1997年,在确定市场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共识下,中国经济发挥了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巨大优势,充分利用了“制度红利”,促使实际GDP平均增速达到了11%,高于潜在GDP增长率;四是1998—2011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系列性改革也释放了较大体制机制改革红利,促使进入21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持续向好,使得进入21世纪头10年实际GDP增长率显著高于潜在GDP增长率;五是2012年至今,前后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在此潜在GDP增长率和之前有了显著的变化,过去近30年中国潜在GDP增长率保持在8%~9%,但2012年之后潜在GDP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具体降到了6%~7%之间,同时实际GDP增长也十分乏力,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迎来了阶段转换时期,经济减速换挡,发展方式不得不转、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成为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图6 中国的实际GDP和潜在GDP增长率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