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产品的附加值水平体现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反映一个国家在某一个产业综合实力的标志。具体来说,钢铁产品的附加值所包含的内容不单纯是高科技、高档次,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在钢铁行业的产业链上,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时期有其各自的特征。钢铁产业的整个产业链体系十分复杂,也正因于此,钢铁产业在改善一国的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稳定、保障国防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钢铁业的产业链构成
钢铁产业包括了产业内部各种钢铁产品——如生铁、钢、钢材、工业纯铁和铁合金等的生产,不同的钢铁产品其附加值差异巨大,同时钢铁产业与外部上、下游产业的关联较强,上游依赖并影响矿产、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行业,下游带动机械装备、基础设施、房产建筑等支柱行业。
以我国台湾岛内钢铁业内部的产品构成为例,钢铁业一般可概分为粗钢、冷热轧钢品、镀涂面钢品、型钢、棒线材、特殊钢等。①粗钢:指由铁矿沙或废铁钢制造出的钢坯半成品;②冷热轧钢品:热轧钢品本身可产制钢管、镀锌轻型钢、货柜、容器(如液化气钢瓶)等,同时也是产制冷轧及热轧热浸镀锌(HGI)的材料,而冷轧钢品又是镀锌、彩色钢片及马口铁、硅钢片的材料;③镀涂面钢品:镀锌钢品一般包括热浸镀锌、冷浸镀锌、电镀锌及镀锌后的彩色钢片(以镀锌为底材),具有优越的耐蚀性;④型钢:型钢又可分为I形钢、H形钢、U形钢、角铁及其他型钢,主要使用于基建及公共工程方面;⑤棒线材:棒线类钢品包括棒钢与线材,一般可分为直棒(Straight Bar)、卷钢棒(Bar-In-Coil)以及线材(Rod);⑥特殊钢:不锈钢板卷,属钢品中的特殊钢材,由于具有耐蚀及抗氧化的特性,普遍应用于电子、建筑材料、厨具、汽车材料等产业。钢铁产品的各种分类以及它们在产业系列中的上下游结构如图9.1所示。
图9.1 钢铁业内部的产品系列——以我国台湾岛内钢铁业为例
上游依赖并影响工矿、机械、电机、土木、耐火材料、运输与信息等产业发展,下游与房屋建筑、机械制造、军工武器制造等诸多产业相关联。
从钢铁产业的外部上下游产业链条来看,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铁矿石挖掘和开采、废铁的回收加工;作为主要动力的煤炭资源的开采、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由于国内资源有限,还涉及上述资源的大量进口;此外,钢铁原材料、能源、半成品、产成品也对交通运输产生大量需求,是交通运输产业的重要客户。近年来更是对金融信贷服务产生巨大衍生需求。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多个在经济结构中居于支柱地位的产业,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建筑业,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生产等装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以及军工武器业都与钢铁产业密切关联。
图9.2 钢铁业的外部上下游产业关系
(二)我国大陆钢铁业产品的品种结构
(1)粗钢的产量变动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大陆钢铁业的产能扩张主要以粗钢产量的迅速增加为主要特征,如表9.1,我国大陆1995年的粗钢产量不足亿吨,到2000年达到1.28亿吨,2012年达到7.2亿吨,近10年内年均增长率为17%左右,约占全世界粗钢产量的一半。但由于粗钢的技术含量较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国内外竞争激烈,钢铁生产企业所能获得的附加值十分有限。
表9.1 我国大陆主要年份粗钢和钢材产量及相对比例(1978~2012) 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www.xing528.com)
粗钢和钢材是钢铁产业两个最主要的产品,表9.1列举了我国大陆历年二者产量的增长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尽管粗钢是钢铁产业链中最为初级的产品,但长期以来,我国大陆钢铁产业都把粗钢作为生产活动的重点,粗钢的生产能力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这种发展进程符合中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也说明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总体来说与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到2012年为止,我国大陆粗钢与钢材的产量之比仍然为0.75:1左右,表明我国大陆钢铁业仍然大量是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
(2)钢材及其细分品种的产量变动情况
我国大陆钢材产品产量保持了更高的发展速度,钢材产量的变动反映了我国大陆钢铁产业一直在向着产品结构升级的方向稳步推进。从粗钢与钢材产品的相对比例来看,1978年,我国大陆粗钢与钢材产品的产量之比为1.44:1,在2000年时钢材的产量首次超过粗钢,到2012年,粗钢与钢材的产量之比已经下降到0.75:1。
表9.2 我国大陆2011年主要钢材按工艺分的产品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12》。
从我国大陆钢材细分品种的结构来看,按照工艺大类来区分,热轧钢筋、线材和热轧中厚宽钢带分别位居钢材产品产量的前三位,比重都在10%以上,产量都在1亿吨以上;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的依次为热轧棒材、热轧薄宽钢带和热轧窄钢带。冷加工钢材中焊接钢管、冷轧薄宽钢带和冷轧薄钢板的产量相对较高,产量都在3000万吨以上。涂镀层板(带)产品中以镀层板为主,产量为4280万吨。总体来看,钢材产品中钢筋、厚钢板和线材所占的比例较大,这几类产品相对来说附加值都不高,冷轧薄板、镀层板等高附加值的钢材产品规模还不足以满足国内下游产业的需求,导致在高附加值领域大量依赖于进口。
按照用途来区分,可细分为普通建筑用钢材、薄板材、中厚板和管材。①普通建筑用钢材——在我国大陆钢材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一部分,其品种涵盖了钢筋、线材、大型材、中小型材和铁道用钢材等。在房地产业发展处于黄金期的需求拉动下,并且受国家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影响下,钢材需求规模不断提升。在2011年,全国此类钢材产量共计33782.90万吨,在全国钢材产量中的份额为38.33%,相对于2010年36.92%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铁道用钢材由于铁路建设速度的波动有所放缓,钢筋、线材等其他几个品种都呈现较快增长。我国大陆的建筑用钢受中国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敏感度极高,企业的生产技术门槛较低,竞争形势比较严峻,各企业会按照需求的变动进行产能的释放。缺点在于此类钢材位于钢材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更多取决于生产成本的控制。然而,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政策的作用,下游行业对钢材的需求正在调整,并且在国家治理雾霾、推进低碳绿色等政策的约束下,钢铁企业的生产要逐步适应减量化用钢趋势,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设计和开发性能更优、利润水平更高的钢材产品。②薄板材——主要涵盖了热轧薄钢板、冷轧薄钢板、镀层板、涂层板和电工钢(硅钢片)等钢板或钢带品种。在2011年,全国上述钢材品种产量为15415.50万吨,在全国钢材产量中的份额为17.49%,而在2010年为19.62%,占比有所下降。③中厚板——涵盖了中厚板和中厚宽钢带两大类。在2011年,全国此类钢材产量共计17231.10万吨,在全国钢材产量中的份额为19.55%,相对于2010年的21.04%略有下降。相对来说,薄板材和中厚板两类产品技术要求较高,属于钢材产业链中相对高端的品种,主要应用于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金融危机以来,钢材制造企业按照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扩大高技术钢材产品的生产能力,但在下游行业需求增长缓慢的总体形势下,也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我国大陆下游工业制造自金融危机以来长期面临内需不振、出口低迷的双重压力,无论是铁路建设、船舶制造、油气开采、能源化工等重化工业,还是纺织服装等轻工行业,对钢材的需求都呈现低迷态势,高端钢材需求增速放缓,给钢材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挑战。对于板材制造企业来说,面对这一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市场定位,大力开发产品品类,满足各行业的特殊需要,挖掘细分市场,从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④管材——包括无缝管和焊管,在2011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全国焊管的产量相对于上一年有了较快的增长,而无缝钢管的产量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
表9.3 2008年至2011年钢材按用途细分品种产量 单位:万吨
注:表中数据为1~12月份协会发布的行业统计值,故与年鉴数据存在出入。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除了钢材产品外,我国大陆在钢丝及其制品以及铁合金等领域也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如表9.4所示,2012年钢丝及其制品的产量达到1181万吨,较2011年增长68.4%,其中钢丝产量为475万吨,较上年增长98.3%;钢丝绳产量为340万吨,较上年增长198.8%;钢绞线产量达到352万吨,较上年增长5.2%。在铁合金领域产量为3693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高炉铁合金为122万吨,电炉铁合金为3542万吨。钢丝相关制品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大陆钢铁产业向下游深加工延伸的趋势,但在铁合金领域发展速度还有待提高。
表9.4 我国大陆2011年钢丝及其制品与铁合金的产量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11》,《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