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产能过剩是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组织技术条件等所代表的生产能力持续显著地高于有效需求所造成的开工不足、生产闲置和企业利润显著下降的经济现象。而对于产能利用率在什么水平才是“过剩”,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美国将较长时间内78%~83%的产能利用率作为经济行为的正常运行区间;低于75%的产能利用率,则认为出现了产能闲置现象;持续徘徊在70%以下的产能利用率就表明出现了产能过剩。[6]而在中国则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30%~60%之间为产能严重过剩,60%~75%为显著过剩,75%~80%为轻度过剩,80%~85%为基本适度,85%以上为产能显著不足。[7]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高增长,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概括地说,中国钢铁行业主要出现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
第一次:1996年至2000年前后,产能过剩问题初见端倪。自1996年开始,伴随着钢铁行业的高产出、快增长,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大规模的投资、重复建设以及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钢铁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设备闲置、库存积压、普遍亏损和全行业平均利润率极为低下等问题。针对当时的情况,国家采取了限产措施以缓解库存,通过对钢铁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来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行业准入限制部分行业新增投资以预防产能过剩。
第二次:2004年至2005年前后,产能过剩进一步凸显。2004年全国总需求快速增长和通胀压力持续不减,部分行业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投资增长过快,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其中钢铁行业尤为严重,产能利用率由2002年的92.35%大幅度下降至2004年的80.25%,见图8.11。尽管中央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抑制投资,并采取了限制土地供给、提高融资门槛等措施来集中治理产能过剩问题,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仍未消除。2005年,产能过剩问题再一次在钢铁、水泥、焦炭、电解铝等行业迅速显现出来。铁合金、电石等行业开工率下降幅度甚至超过50%,纺织、化工、电力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进一步采取限制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兼并重组等措施抑制产能过剩。
(www.xing528.com)
图8.11 2001年至2006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第三次:2008年下半年至今,钢铁产业产能过剩持续扩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总体下行,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国内总需求动力不足,加之中国钢铁行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单位产品附加值低,行业总体规模巨大但产业高度分散,企业个体理性与产业理性冲突,使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另外,国家实施的大幅度刺激经济和振兴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造成钢铁投资再一次大幅度增长,一大批新建项目盲目上马,新增产能持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未来5年化解钢铁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就目前来看,中国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任务很艰巨。
产能过剩导致企业设备闲置、生产资源浪费,甚至出现企业无序以致恶性竞争等不良后果,而钢铁产业作为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其产能过剩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对国家中长期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说,首先,钢铁产能过剩将会导致钢铁产品物价下跌,作为基础产业将波及上下游众多产业,进而引起全社会范围的通货紧缩和失业的增加等。其次,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企业利润下降,甚至负债累累,继而引致银行信贷问题,成为社会性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再次,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重化工业,其产能过剩会加剧资源环境的破坏和生态恶化问题,并且盲目的投资、重复建设将导致较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扭曲社会资源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