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经济低速化对钢铁产业的影响

世界经济低速化对钢铁产业的影响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短期经济需求的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短期经济增长放缓,直接导致对钢铁业的需求增长放缓。中国政府则主要通过限制银行贷款、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型钢铁厂来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根据摩根斯坦利的测算,关闭这些过剩产能将对上下游其他行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会造成总值2320亿美元的经济影响。第二季度该公司的净利润下滑至8510万美元,同比下滑24%。

世界经济低速化对钢铁产业的影响

1.钢铁需求增长放缓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钢铁业的需求一方面与短期经济需求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长期经济发展或工业化阶段有关。

从短期经济需求的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短期经济增长放缓,直接导致对钢铁业的需求增长放缓。从长期经济发展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阶段与钢铁需求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工业化前期和工业化初期,用钢强度较低;在工业化中期,用钢强度快速提高,直至呈现峰值水平;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用钢强度明显下降,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钢材需求强度之所以呈现倒“U”形,是因为一个经济体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然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其用钢强度是不断变化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钢材消费主要用于建设新的公路、铁路建筑桥梁,消费强度较高;而发达国家的钢材需求主要来自消耗品领域,消费强度较低。由于发达国家正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主要发展中国家也正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因此,全球用钢强度正渐渐远离高增长区间。

由于上述两因素的影响,全球钢铁需求将由金融危机前的5%左右的年均增速,下降至未来三年3%左右的增速。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14年全球表观钢铁消费量将增长3.1%,2015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继续增长3.3%,达到15.76亿吨。[5]国际经济顾问公司IHS环球透视(IHS Global Insight)预测,2011年至2020年期间全球钢材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3%~4%。该公司预计今后7年全球钢材消费量增长乏力,其中欧盟日本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速仍低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前的水平。此外,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速将大大放缓,从2006年到2010年的年均11%,降至2011年到2020年的年均3%~4%。[6]

2.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

根据国际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全球粗钢产能在19.64亿吨左右,2012年全年产能平均利用率仅维持在78.8%左右,反映出全球钢铁产能总体偏高。根据美国投摩根斯坦利的报告[7],全球钢铁业的过剩产能已经达到3.34亿吨,其中,中国有约2亿吨过剩产能,欧洲过剩约4000万吨,日本过剩约1600万吨,韩国则过剩约500万吨。

在钢铁需求低速增长背景下,为了缓解产能过剩,各钢铁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来削减供应。削减供应的举措主要包括关闭和检修停产钢厂、退出某地(通常是产能较大)项目、出售钢厂等。如俄车钢公司暂停了在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电炉冶金工厂和炼钢厂生产,俄罗斯的谢韦尔钢铁公司关闭了其在意大利卢基尼的钢厂,全球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于2013年4月开始封存位于法国弗洛朗日(Florange)钢厂的2座高炉。中国政府则主要通过限制银行贷款、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型钢铁厂来化解钢铁产能过剩。

但是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产能过剩仍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

首先,钢铁业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阻止了关闭过剩产能的实施。根据摩根斯坦利的测算,关闭这些过剩产能将对上下游其他行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会造成总值2320亿美元的经济影响。其中,中国受到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530亿美元,欧洲为310亿美元,俄罗斯/独联体国家为340亿美元,拉丁美洲为60亿美元。

其次,钢铁业的就业效应使缓解产能过剩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根据美国钢铁业协会的估计,美国钢铁行业中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支撑着美国其他行业的7个工作岗位。如果削减欧盟4000万吨的过剩产能,裁员人数总计将达到7.3万人。加上对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这一数字将达到87.6万人。[8]剧增的失业人数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也正是由于钢铁产业的巨大的就业效应,中国钢铁行业主要通过选择降低生产率来压缩产量,而不是通过裁员来削减过剩产能。

再次,部分国家仍然在新增钢铁产能。由于钢铁业自身的巨大产业关联效应和就业效应,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发展钢铁业来满足本国的钢铁需求,并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预计到2016年,全球将有约100座新建钢厂投产,其总产能约为3.5亿吨。越南、阿根廷、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企业都在建造或计划兴建新的钢铁厂,并且都得到了各自国家政府某种形式的支持。[9]

最后,全球钢铁行业集中度不高。这使钢铁企业难以采取一致行动缓解产能过剩。2007年,世界最大的10个钢铁生产商的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7%,行业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欧洲地区的前3家企业的产量仅占42%的市场份额;中国的前3家钢企约占20%的市场份额。由于行业集中度低,钢铁企业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以化解产能过剩。[10]

3.世界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恢复

(1)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价格难以攀升

自2012年开始,世界钢材市场需求的增长减缓使得钢材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截至2013年7月,钢材现货价格不到600美元/吨(年平均值),价格在过去12个月内降低了10%,在过去24个月内降低了14%。这一价格低于2007年早期的水平。更主要的是,由于全球钢铁业产能的大量过剩,钢材价格在未来12个月乃至18个月内不会上升。

图7.1 钢铁价格的月度变化(中国热轧钢国内价格,单位:美元/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钢铁价格下降导致钢铁企业利润下降

由于过剩的供给及其引起的销售价格的下调,使得钢铁企业的利润率走低。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大型钢铁制造商的利润率从高于8%下跌到了1.3%,美国从将近13%下跌到了不到4%,欧洲从12.6%下降到了3%。日本钢铁制造商的利润率最低,2008年为7%,2012年为0.8%[11]

美国的钢企财报显示,美国钢铁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的亏损超出预期,达到7300万美元,第二季度亏损7800万美元,而2012年第一、二季度的净收益还达到1.01亿美元。纽柯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的净销售额为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综合净收益为8480万美元,同比下降42%。第二季度该公司的净利润下滑至8510万美元,同比下滑24%。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2012~2013财年净利润为217亿卢比,同比下滑39%;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实现税后利润29.6亿卢比,但是与上年同期比较也锐减62%。[12]

(3)未来钢铁企业的赢利能力呈现结构性差异

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钢铁价格难以上升。但是,由于钢铁需求的区域性差异,以及矿石价格出现的下降趋势,全球钢铁企业的赢利能力出现结构性差异。日本多数钢企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进行了合并重组,并对生产经营进行了优化,同时由于日元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这些因素使得未来的日本钢企整体经营状况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欧洲钢企则由于面临需求疲软、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未来赢利状况可能长期难以改善。对于美国钢企来说,市场中长期需求看好,同时由于采取了限制钢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未来钢铁企业赢利能力将出现好转。中国则由于对钢铁业进行了宏观调控,关停并转了部分中小钢铁企业,加上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钢铁企业在2013年扭亏为盈,未来几年也将保持一定的赢利能力。

4.新兴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新兴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对汽车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的上升,日本、韩国的汽车和家电等制造业企业纷纷在新兴市场布局,带动了这些国家的钢铁企业布局新兴市场的步伐。日本、韩国钢铁企业已经纷纷在印尼、越南、新加坡投资建设钢材产品加工中心及合资钢厂,逐渐占领和扩大在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份额。韩国浦项与印度尼西亚企业喀拉喀托钢铁公司(Krakatau Steel)合资建设的总投资为60亿美元的联合钢厂的一期工程于2013年年底完成,年产能为300万吨,主要生产钢坯板材和热轧卷。浦项在印尼的汽车板加工中心2013年8建成,年加工汽车板12万吨。日本JFE位于泰国的全资子公司JFE泰国钢铁镀锌公司已于2013年4月开始运营,生产用于汽车制造的热浸镀锌薄板,年产能为40万吨。2013年,JFE投资近3亿美元在印尼建造一家汽车钢板工厂。

一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钢企开始将钢材产品出口目标转向新兴经济体;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内钢铁产能也在不断扩大之中,印度、越南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钢铁投资都有所加大。两方面都导致新兴经济体内钢铁业供给剧增,这必将导致钢材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

5.全球钢铁业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速

从钢铁业的发展历史来看,规模化生产一直是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通过并购实现钢企的规模化和全球化的目标,已成为跨国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际市场钢铁需求不振,钢铁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与日俱增。在产能过剩、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钢铁行业出现了并购整合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际主要钢铁生产企业联合重组的步伐不断加快。2012年,日本两大钢企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合并为新日铁住金公司,成为全球第三大钢厂;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与京德勒西南伊斯帕特开始推进联合重组事宜,向创建国际化钢企迈出重要的一步;芬兰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奥托昆普不锈钢公司收购德国蒂森克虏伯旗下的不锈钢业务,在全球不锈钢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13]未来几年,在国际市场形势未发生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联合重组步伐将不断加快。

6.钢铁企业展现出链条对链条的竞争趋势

围绕钢铁业的产业链价值转移而展开的竞争,使全球钢铁行业进入了“链条对链条”的全球化竞争时代。在新的竞争模式下,资本的快速流动打破了钢铁业传统的价值边界,使行业竞争超越单纯的制造、运输或采矿[14]全球钢铁业呈现出的链条对链条的竞争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钢铁企业产能进一步整合,强化全球竞争力。钢铁企业通过全球并购,加快全球市场布局和扩大规模,提升生产企业对全球市场的控制力。此外,还凭借庞大的产能优势强化对产业链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控制,从而避免自身陷入行业周期性波动之中。钢铁企业通过生产管理和铁矿石成本优势的“组合拳”,改变了行业传统的价值链组合方式,给竞争对手施加更大的竞争压力,进而推进更大规模的行业整合。

第二,铁矿石企业向钢铁业的渗透加速。铁矿石企业为了保证矿石需求稳定,为自身生产的铁矿石提供市场保障,在积极地向下游钢铁业渗透。巴西淡水河谷集团公司于2009年8月与巴西东南部圣埃斯皮里图州政府签署初步协议,将在该州投资30亿美元兴建一家年产能为500万吨钢板的钢厂,钢厂有望在2014年投入运营。2008年5月,淡水河谷获准在帕拉州建设年产钢250万吨的钢铁厂项目。2008年,淡水河谷和韩国东国制钢签署了一份在Pecem港开建合资钢厂的谅解备忘录,继续推进年产600万吨钢坯的钢铁厂。2009年,淡水河谷以13.7亿美元的价格将在里约热内卢钢厂项目中的持股比例从10%提高至26.8%。[15]

第三,海运竞争成为新焦点。铁矿石巨头出现了向海运市场延伸的趋势,在全球铁矿石海运市场中渐成主导力量。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于2011年投资23亿美元建造19艘40万吨级干货运输船,此外还通过长期租约获得另外16艘40万吨级干货运输船的控制权。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也拥有了自己的海运船队,以便在铁矿石海运市场赢得竞争主动地位。另一方面,铁矿石三大巨头通过控制铁矿石出货量来影响海运期货市场价格,致使铁矿石海运费大起大落,而其自身则在海运期货市场频繁出手,牟取暴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