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台湾岛内钢铁产业结构发展完备,拥有完整的上、中、下游体系且中小企业居多,其活力与应变能力俱佳,也具小量多样的弹性制造能力;但在基础研发、打入国际大厂供应链体系,甚至是创立自主品牌等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只有通过产业联盟的策略运作,整合有限资源,排除产业升级障碍,达到产业生存规模,整个钢铁产业才可良性可持续发展。
另外,台湾岛内钢材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大型下游产业支撑基本用钢需求,中下游的主要业务来源是出口导向,因此钢铁企业的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取决于下游产业的外销订单是否顺畅。面对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台湾岛内钢铁产业的处境相对严峻,解决之道是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产品等级,与低价竞争者形成区别市场,这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台湾“中钢集团公司”为岛内钢铁产业的领导者,肩负着提升技术水平的使命,实际上也只有当整个钢铁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值增加时,台湾“中钢集团公司”才能享有增产的空间与合理的利润。因此,台湾“中钢集团公司”于2006年在公司内部设立“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并下设“产业升级策略委员会”,主要负责产业升级策略拟定。而通过岛内经济主管部门的技术分支机构、工业主管部门及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的协助,台湾“中钢集团公司”也成立了“用钢产业升级研发推动办公室”来负责实际的业务推动,并与经济主管部门的技术分支机构的专家学者联合组成“指导委员会”,共同决定该办公室的推广步骤。最后,台湾“中钢集团公司”整合产官学研各界资源,开启推动岛内钢铁产业升级的新面貌。
(二)发展特点
上游原料不足。主要是指轧钢所需的各类小钢坯及扁钢坯等原料。除此之外,真正大量进口的原料则是最上游的炼钢原料,包括铁矿砂、焦炭、废钢铁三项主要炼钢原料,其中铁矿砂年进口量达1500万吨左右,废钢铁进口量达400万吨左右,而这些原料也都是国际流通的大宗物资,所以台湾岛内钢铁业在原料成本上受国际行情影响的程度颇大。(www.xing528.com)
整体钢材自给率超过100%。台湾岛内的各类钢材虽然都仍有进口需求,但实际上是台湾岛内能生产的钢种在本地区的需求都是小于供给量的,进口的钢材多是台湾岛内厂商没有生产,或是进口产品价格相当低,最终用户基于成本考虑才使用进口产品,因此除了粗钢绝对不足外,其他各类钢材自给率都超过100%,其中在出口比重特高的镀面钢及特种钢方面,自给率也高,加剧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不过此现象并非表示台湾岛内钢铁业有过度投资。台湾岛内经济发展本来就是以出口为主,所以许多产业的投资都不是仅以本地区的消费量为考量。再者,台商外移到东南亚等地,当地原材料质量不够好时仍须在台湾岛内采购主要原材料,所以目前台湾岛内钢材的外销对象,实际上仍有很大的部分是以台商为主。
对我国大陆依存度偏高。由于台湾岛内经济发展早已过了高增长期,因此纯内需对钢铁的需求增长的贡献度自然降低,外销成为大部分生产厂商必须努力开拓的市场,但笨重的各类钢材基本上是不利于长途运输的,环顾台湾岛四周,我国大陆当然成为其钢铁产业的最佳腹地。因此过去几年我国大陆经济加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台湾岛内钢铁产品销往我国大陆的比重也快速攀升,在1999年时还只有38%,在2003年我国大陆进口钢铁量达到高峰时,我国台湾岛内外销的钢材中有高达62.7%的钢材是销往我国大陆。但是从2004年中国由钢铁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2005年进一步变成供过于求的钢铁生产大国后,我国台湾岛内钢铁厂商在我国大陆的竞争力尚待观察。
内需稳定、外销仍有变数。虽然台湾岛内的内需对钢铁产品增长的驱动力小,不过近年来反而是内销型钢铁产品的营运会比较稳定,主要原因在最上游的炼钢制程及产业上下游关系。台湾岛内内需型产品中棒线和型钢多是由电炉炼钢系统厂商提供的上游原料,而电炉炼钢的原料废钢铁在岛内采购达70%~80%的情况下,炼钢厂可以每周都根据原料采购的价格来调整对客户的报价。不像外销比例高、以高炉系钢坯为原料的板材产品,成本报价一季调整一次,即使是向岛外钢铁厂采购的原料,同样会落后产品市场约一季,因此才会有平板类钢铁产品公司亏损,但仍有条钢类公司获利的差异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