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岛内钢铁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台湾岛内钢铁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1975年到1983年期间,是台湾岛内积极推进钢铁产业发展的时期,也是台湾“中钢集团公司”完全主导岛内钢铁业发展的时期。1993年钢材进口量达到735.3万吨的历史高峰,显示前一阶段台湾岛内对于本地产钢材与进口钢材的需求都相当强烈。一是台湾岛内的铁矿石和煤矿资源有限,冶炼技术相对薄弱,企业间竞争加剧等,都对钢铁行业利润的增长有着不利的影响。

台湾岛内钢铁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台湾岛内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大约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萌芽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台湾“中钢集团公司”主导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的民营钢铁发展期;第四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期;第五阶段是21世纪后因应加入世贸组织的全面整合期。

(一)萌芽期(1975年之前)

20世纪70年代前的萌芽期,又称作台湾岛内“前中钢期”。这一时期岛内拆船工业蓬勃发展,拆卸下来的船板与废钢铁给钢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间接地促成了钢铁厂的设立。这一时期的钢铁炼轧业者数量虽然不少,但资本与生产规模都不大,整体产量的增长幅度还远落后于市场需求。而且厂商的产能扩充方向以普通钢长条类为主,并非市场增长幅度较大的普通钢平板类钢铁产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资金筹集困难和技术水平低下。

(二)台湾“中钢集团公司”主导期(1975~1983)

1974年,台湾“中钢集团公司”在岛内创建。在1975年到1983年期间,是台湾岛内积极推进钢铁产业发展的时期,也是台湾“中钢集团公司”完全主导岛内钢铁业发展的时期。此时台湾“中钢集团公司”对岛内钢铁业的主要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市场竞争强度的提高,使得冶炼规模较小的业者遭到淘汰的命运;二是由于工业主管部门的投资禁令,使业者无法扩充冶炼规模,而不得不以较具成本优势的连续铸造制程取代传统制程,然而连续铸造制程本来就需有较大的冶炼作业规模来配合,否则其成本优势就难以发挥,因此规模较大者通常会有较高的存活率。受到台湾“中钢集团公司”的带动作用,加之稳定的供料来源,岛内许多新兴的民间投资投入钢铁生产。

(三)民营钢铁发展期(1984~1996)

1984年以后台湾岛内的政策有所改变,首先,投资禁令解除了,钢铁生产商在调整经营规模与生产结构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从1985年起,各项钢铁产品的进口税逐步降低,因此钢铁业又恢复往日自由市场的运作方式。而台湾“中钢集团公司”也在1995年完成了官股释出而正式改制为民营,岛内对钢铁产业积极扶植角色也从此转型。(www.xing528.com)

这一阶段最大的特色是民营钢铁的发展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在前一阶段台湾“中钢集团公司”羽翼下形成的普通钢平板类产品二次加工业,台湾在“中钢集团公司”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时,开始积极向上游的钢铁炼轧部门整合。官办钢厂产量增长趋缓而民营钢厂却积极增产的现象是本阶段最重要的发展动向。

(四)产业结构调整期(1997~2002)

在1997年之前,台湾岛内钢材内销量一直持续稳定增长,但仍有部分不能生产或产量不足的钢铁产品依赖进口。1993年钢材进口量达到735.3万吨的历史高峰,显示前一阶段台湾岛内对于本地产钢材与进口钢材的需求都相当强烈。但1997年之后台湾岛内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增长趋缓,不仅使得前一阶段厂商才大肆扩充的产能无法充分发挥,而且钢铁厂也不得不继续扩大外销比重以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

(五)全面整合期(2002年至今)

2002年作为一个经济体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台湾岛内也进入了经济的转型期,经济增速趋于放缓,一些不利因素开始影响到台湾岛内钢铁企业的发展。一是台湾岛内的铁矿石和煤矿资源有限,冶炼技术相对薄弱,企业间竞争加剧等,都对钢铁行业利润的增长有着不利的影响。二是欧美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而台湾岛内出产的钢铁主要外销给这些发达经济体,因此该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岛内钢铁产品外销的影响相当不利。三是东南亚以及南美地区正在进行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大量投入钢铁制造行业,对台湾岛内钢铁产品的外销也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