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民经济发展策略:稳增长与内需拉动

国民经济发展策略:稳增长与内需拉动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及时进行了调整,部署了“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上所述,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过度的投资已经使一些基础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不旺也削弱了出口的作用,因此拉动内需才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国民经济发展策略:稳增长与内需拉动

(一)国内生产总值

2001年至2013年的13年间,在全球GDP年均增长率不到4%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年均增速高达10.1%,2013年中国的GDP约是2001年GDP的3.17倍,其中在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年GDP及增长率见图3.1。

图3.1 2001年至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

由图3.1可以看出,在投资和出口有力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07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了11.4%。但是,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GDP总量虽仍稳步上升,但增长率却下降明显。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加大投资、扩大内需、减税降费等。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很快得以恢复,2009年GDP增长8.7%,2010年GDP增长10.3%。而进入2011年以来,由于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的影响,中国GDP增长率又出现下滑,2011年GDP增长9.2%,2012年GDP增长率下滑到7.8%,2013年为7.7%。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及时进行了调整,部署了“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

(二)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看消费率,它反映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失调,不利于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由图3.2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0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是在2011年和2012年略有回升。

图3.2 2001年至2012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其中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总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居民消费率就曾快速下降,1994年至2000年保持一种比较平稳的态势,2000年后进入持续性下降阶段[2],从2001年的46.7%下降到2013年的34.1%。与同期的“金砖五国”相比,巴西的居民消费率从2001年的63.5%下降到2013年的62.6%,印度的居民消费率从2001年的63.4%下降到2013年的61.8%,俄罗斯的居民消费率从2001年的48.9%上升到2013年的52.0%,南非的居民消费率从2001年的62.4%下降到2013年的61.2%(见表3.1)。虽然“金砖五国”的居民消费率有升有降,但是在数值上都远远高于中国。尽管我国目前消费率的下降趋势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的,但是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仍大大低于按钱纳里模型所测算的消费率的标准值,而且其下降速度更是远远高于标准值的下降速度,从而说明我国目前的消费率(主要是居民消费率)是偏低的,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是缓慢的,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是不合理的。[3]当然,也有学者通过国际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居民消费被低估了,主要源于对服务业的统计不全、对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定价过低、企业付费及单位福利对个人社会化消费的替代及住户调查技术性低估等。[4]

表3.1 2001年至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最终消费率及“金砖五国”居民消费率(%)(www.xing528.com)

再看投资率,根据图3.2,中国投资率在逐步增大,偏离钱纳里模型标准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挤占了对消费的投入,相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言,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5]特别是在2009年以后,投资率一直高达48%以上,过度投资、消费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不平衡的表现之一。

除了消费和投资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图3.3所示,中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到2007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时达到8.8%,然后一路回落,2012年虽然比2011年有所回升,但该比重已经降到2.8%的低位。

图3.3 2001年至2012年中国净出口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综上所述,过去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过度的投资已经使一些基础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国际市场不旺也削弱了出口的作用,因此拉动内需才是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动力。2001年至2013年上述三大需求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见图3.4和图3.5。

图3.4 2001年至2013年中国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图3.5 2001年至2012年中国三大需求对GDP的拉动率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

如图3.4和图3.5所示,2001年至2012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竞争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表现出有起伏的变化。其中,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有很多年都在40%附近徘徊,直到近几年才达到50%上下,这个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举例来说,美国仅居民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已超过70%),而且也远低于62%的世界平均水平。从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来说,2001年拉动了4.17个百分点,2013年仅拉动了3.9个百分点,说明以拉动内需来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增长方式还没有真正形成;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在逐渐提高,从2001年的49.9%到2013年的54.4%,2009年达到87.6%的最高点,对GDP增长的拉动也从2001年的4.14个百分点上升到2013年的4.2个百分点,与消费的贡献度形成较明显的反差。中国经济增长数量在投资的催化下日益高涨,但是经济增长质量较差,基本还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6];从出口来看,这些年来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波动,2005年达到22.2%的最高点,2009年达到-37.4%的最低点,2013年该比重为-4.4%。也就是说,净出口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已经很微弱了,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产生负面作用了,今后中国的出口增速要习惯个位数[7]甚至于负增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