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欧钢铁业的腾飞之路

亚欧钢铁业的腾飞之路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韩国、日本、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首钢、鞍钢和宝钢相继进入世界钢铁企业前20强,加上印度钢铁管理局、韩国浦项制铁和日本的4家钢铁企业,亚洲共有9家钢企进入20强,占45%,超过了欧盟的30%和美国的15%。在亚洲主要国家钢铁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欧洲钢铁竞争力获得极大提升。

亚欧钢铁业的腾飞之路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的二十余年间,国际钢铁产业布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的钢铁产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而后起的亚欧钢铁产业则出现迅猛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受到钢铁进口量不断增大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钢铁产量开始下滑,其中50%以石油为燃料炼铁的美国钢铁企业均关闭。美国钢铁产量出现下滑趋势,1975年下降到1.059亿吨,与1973年相比下降近30%,由此美国钢铁工业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70年代以后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钢铁工业演变成重要的基础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钢铁工业已经退出美国国内主导产业地位,钢铁工业的增加值在28个制造行业中一直处于平均水平之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钢铁工业发展依然缺乏动力,钢铁企业所承担的生产成本环境成本较高,无法与进口钢材进行有效的价格竞争,从而导致美国钢铁工业的逐渐衰退。1996年,美国粗钢总产量被中国、日本超过,1975年名列第2位的美国钢铁公司(USS)在1996年退至第9位,名列第9位的伯利恒钢铁公司退至第16位,而1975年进入20强的国民钢铁、内陆钢铁和阿莫科则榜上无名,美国进入20强的钢铁企业降为3家。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也快速下降,从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到2000年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55%,为30年前的一半。

韩国、日本、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钢铁工业获得了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成为引领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韩国在1962年开始统计钢铁产量,当时其粗钢产量仅为几十万吨,到1981年突破1000万吨,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的水平,至1997年达到4000万吨[3]。韩国浦项制铁(POSCO)在1975年时还未进入全球钢铁企业前列,而在1996年已经接近日本的新日铁,其年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到1998年浦项制铁超过新日铁,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韩国历年粗钢产量见图2.3。

图2.3 韩国历年粗钢产量(万吨)

资料来源:《世界钢铁统计手册》(1978),《世界钢铁统计年鉴》(1980~2012),《世界钢铁数据》(2013)。

20世纪60年代,八幡制铁、富士制铁、川崎制铁(Kawasaki)、日本钢管(NKK)、住友金属(Sumitomo Metal)和神户制铁(Kobe)垄断着日本钢铁工业的主要命脉。1970年,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两家钢铁企业合并成立新日本钢铁公司,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日本钢铁工业兴建了大量能耗低、效率高的大型高炉。1976年新日铁大分厂投产的2号高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年出口钢材占世界钢材贸易总量的20%~30%,如1976年日本出口钢材折合粗钢3704万吨,占该国全年粗钢产量的34.5%。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钢铁企业开始海外投资建厂,到80年代日本在美国拥有的日本独资和美日合资的钢铁企业共有74家,直接投资总额达到69亿美元。1980年,日本钢铁产量超过美国,在规模上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并且在技术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历年粗钢产量见图2.4。

图2.4 日本历年粗钢产量(万吨)(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国际钢铁协会,《钢铁统计要览》,《钢铁年鉴》,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印度现代钢铁工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7年建立的塔塔(Tata)钢铁公司是印度最早的钢铁企业。在发展初期,印度政府把钢铁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实行国有化政策,但是行业效益普遍不理想,发展速度与巨额投入并不相称。1993年之后印度政府开始允许私人投资进入钢铁行业,行业发展逐渐加速。

印度历年粗钢产量见图2.5。

图2.5 印度历年粗钢产量及增长率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际钢铁协会,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从图上看,印度粗钢产量总体呈现按年增长的趋势,从1968年到2005年产量增长比较平缓,在2006年其粗钢增长率突然上升至40%左右,而在2006年后,尤其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印度粗钢产量及其增长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1996年,中国的粗钢年产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首钢、鞍钢宝钢相继进入世界钢铁企业前20强,加上印度钢铁管理局、韩国浦项制铁和日本的4家钢铁企业,亚洲共有9家钢企进入20强,占45%,超过了欧盟的30%和美国的15%。

在亚洲主要国家钢铁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以跨国并购为主要特征的欧洲钢铁竞争力获得极大提升。重组成效初显。

1996年时,欧洲钢铁企业进入20强的虽少于亚洲,但已出现于齐诺尔(Usinor)、里瓦(Riva)、阿尔贝德(Arbed)和LNM等大型跨国集团,这一现象主要和欧盟实施的经济一体化政策有关。于齐诺尔(Usinor)集团是由法国的于齐诺尔(Usinor)公司和Sacilor公司于1987年合并而形成的年产能229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由法国政府控股50%。1995年,该集团完全私有化后,其年产能精简为1850万吨。1998年,该集团又购入比利时年产能450万吨的两家钢厂及德国约200万吨的落后产能,并于1998年正式形成年产钢2320万吨的于齐诺尔(Usinor)集团,产品以钢板为主。阿尔贝德(Arbed)集团为卢森堡最大的钢铁企业,20世纪80年代,其粗钢年产能为500万吨,属于以生产棒材为主的中型钢铁厂。在先后收购年产能230万吨的比利时钢板生产商Sidmar、年产能360万吨的德国Kloeckner厂后,在1996年成为覆盖西欧地区、年产能118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卢森堡政府拥有其30%的股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