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智慧型终身化教育系统

培育智慧型终身化教育系统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慧型终身化教育系统的内核式终身学习,人工智能融入终身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形成智慧型终身教育系统提供了现实可能。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深入的情况下,结合新趋势、新时代的终身学习,需要保持终身与持续,以学习者为主体,助力人的生存与发展,适应时代变革,并能保持人之独有特性。好奇心并不是学生和科学家的专属词汇,在人工智能时代,它应当属于终身学习的每一个人。

培育智慧型终身化教育系统

智慧型终身化教育系统的内核式终身学习人工智能融入终身学习,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形成智慧型终身教育系统提供了现实可能。《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四种贯穿人一生的支柱性学习: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同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42]王竹立对智能时代软知识、软技能的学习提出四条建议:善于联通,学会选择,不断重构,主动构建。[43]黎加厚提出面向科技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即学会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学会共处,学会与成长环境中的人合作共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做事,重视社会实践,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做事的能力;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44]虽然对“四个支柱”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其具有共同内涵:重视学习能力,重视实践,重视合作能力,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独有特性。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理念持续深入的情况下,结合新趋势、新时代的终身学习,需要保持终身与持续,以学习者为主体,助力人的生存与发展,适应时代变革,并能保持人之独有特性。[45]

(一)学会智慧生活

智能化的21世纪,智慧生活意味着在技术与生活的融合中求生存、谋发展。持续学习,还需要知行合一。人不仅应该会学习,而且应该善于学习。[46]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更加要求人通过学习以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可以说,如今人们的学习乃是生命的源泉。此外,人们除了要重视学习之外,智慧生活更重要的是实践的部分,也就是用智慧学习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智慧生活实践。智慧生活的实践除了以往的体力劳动的生产,更加强调脑力劳动的生产。在实践技能上,社会情绪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被反复提及。学会智慧生活,需要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这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的基本要求。一是基于整体的人的要求,受限于人的认识能力,人们不可能在认识完所有的事物后再去行动,而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二是基于整体的智慧的本质和内涵,认识和实践是统一于智慧之中的,不存在脱离知识的实践,也不存在脱离实践的知识。

(二)学会智慧共处

人类如何与共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主体相处,至今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方案。而在人工智能新技术变革世界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要跟上潮流。即使机器和技术的出现已经替代甚至改变了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机器作为一种新的智能存在,人类也要学会与机器共存。同时,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生产进步等次生的自然环境问题,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环境有一种新的认识。首先,要学会人与人的共同发展。这是常谈常新的话题,而在智能社会更加强调团队合作能力。与机器比较,人与人的合作充满温度和创意。其次,要学会人与机器的协同。当人工智能新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机器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生命体”存在于人的身边,机器和人各司其职,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强调合作。最后,不论是技术的发展还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其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特别是进入智能时代,我们不能再以工业社会那种造物者的姿态屹立在自然面前,而是要调整姿态,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三)学会做智慧人

“人何以为人”这个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已被讨论过多次。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成为自己,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靠的就是惊人的持续不断的学习。[47]通过终身学习来成为人,这一结论是不变的。但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将是人工智能时代让人更独特地成为人的佳径。首先,始终保持好奇。好奇心是学习动力之源,是人类心理适应社会变化的良药。好奇心并不是学生和科学家的专属词汇,在人工智能时代,它应当属于终身学习的每一个人。其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知与研究,即是探索;创造未有的事物或者变革已有事物,即是创新。最后,好奇是人持续探索世界的能量,是人类创新的钥匙。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探索的最终目标。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勇于探索世界,敢于在探索世界中创新,人才能拥有机器所不及的功能,才能成为独特的人。[48]

【注释】

[1]顾明远,蔡宗模,张海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顾明远先生专访[J].重庆高教研究,2019(2):5-11.

[2]郭晓霞.教育改革开放40年[J].内蒙古教育,2018(23):25-28.

[3]朱永新:中国教育改革40年的成就与经验[J].中国德育,2018(20):5.

[4]徐莉,王默,程换弟.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开放教育研究,2015(6):16-25.

[5]翁绮睿.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文版出版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7(11):158-159.

[6]郭伟,张力玮.借镜《教育2030行动框架》打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J].世界教育信息,2018(4):3-7.

[7]赵森.欧洲教育信息化新进展——基于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的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8(20):6-9.

[8]李保强,陈晓雨.欧盟培育公民新核心素养的举措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019(2):75-78.

[9]田铁杰.数字技术引领下的教育创新——基于对OECD《教育创新:数字技术和技能的力量》报告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8(4):24-29.

[10]孙刚成,张丹.基于“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终身教育理念及其价值取向[J].成人教育,2018(1):1-5.

[11]十九届四中全会9个提法值得注意[J].理论导报,2019(11):53.

[12]张慧,黄荣怀,李冀红,等.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解读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3-11.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EB/OL].[2019-08-28].http://www.eol.cn/news/yaowen/201908/t20190828_1680527.shtml.

[14]绘制新时代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9(5):14-18.

[15]绘制新时代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9(5):14-18.

[16]国家督学张力:面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启新征程[EB/OL].[2018-12-06].https://www.csdp.edu.cn/article/4975.html.

[17]国家督学张力:面向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开启新征程[EB/OL].[2018-12-06].https://www.csdp.edu.cn/article/4975.html.

[18]高书国.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时代内涵[J].人民教育,2019(6):35-38.

[19]盛雪云.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呼唤新的教育体系[EB/OL].在线学习,2019-09-24.

[20]刘昌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解读[J].教育研究,2019(11):4-16.

[21]吴佳莉,郑程月,吴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演进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6):74-79.(www.xing528.com)

[22]吴佳莉,郑程月,吴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演进与实践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6):74-79.

[23]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24]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6]钟晓流,等.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5(4):34-40.

[27]张慧,黄荣怀,李冀红,等.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解读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3-11.

[28]熊璋,王静远.人工智能教育中不可忽视伦理教育[EB/OL].[2019-06-15].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6/t20190615_241830.html.

[29]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M].杨柏溆,高崇,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30]冯仰存,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远程教育杂志,2018(4):20-26.

[31]冯仰存,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远程教育杂志,2018(4):20-26.

[32]郑旭东.智慧教育2.0: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育新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远程教育杂志,2018(4):11-19.

[33]刘德建,杜静,姜男,等.人工智能融入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8(4):33-42.

[34]张慧,黄荣怀,李冀红,等.规划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与跨越——解读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成果文件《北京共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3-11.

[35]任友群,万昆,冯仰存.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解读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5):3-10.

[36]本部分内容系根据钟秉林2020年5月14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019年11月25日陈松友、王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2019年11月13日《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文章《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而成。

[37]李厚芝,樊文强.学习型社会构建与学习价值转换[J].继续教育研究,2014(5):4-6.

[38]李厚芝,樊文强.学习型社会构建与学习价值转换[J].继续教育研究,2014(5):4-6.

[39]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报,2014-08-09(01).

[40]戴成林,杨旭,杨春芳.论学习化社会与教育图景[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5):5-13.

[41]蔡宝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教学:理念、特质及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56-61.

[4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1.

[43]王竹立.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3):3-10.

[44]黎加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写给下一代的信[J].人民教育,2018(1):25-28.

[45]崔铭香,张德彭.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意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5):26-33.

[46]穆肃,杨帆.国际视野下终身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3-8.

[47]李润洲,石中英.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教育学报,2006(1):62-67.

[48]崔铭香,张德彭.论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意蕴[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5):26-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