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教育的终身化进程

现代教育的终身化进程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955年,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结果把学习能力的顶点改为25~29岁,而后衰退也十分缓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的结论并不能证明某个人学习能力随年龄增长的连续性变化,因为他的结论是通过各不同年龄段的整体的横向研究得来的,而不同年龄群体由

现代教育的终身化进程

(一)历史背景与条件

1.社会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终身教育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世界进入相对和平时期,但世界多种政治力量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众多的殖民地国家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这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与人口素质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尖锐化,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些国家要在经济上振兴,就必须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己的科技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宗主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控制,真正走上民族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发展教育。但旧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不仅无法解决这些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果,那种把教育对象仅限于少年儿童的旧体制是无法解决这样严重的问题的。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把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阶层和各阶段,去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制,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民族振兴。

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当第三世界从殖民时代挣脱出来的时候,它们就以全副精力投入了反愚昧的斗争,它们十分正确地把这种斗争视为彻底解放和真正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它们认为,似乎只要从殖民者手中攫取所谓技术优势的工具就够了。但是现在它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外国模式既不符合它们自己的需要,也解决不了它们的问题。”[17]

在那些发达国家,战后人民的民主化运动也在不断高涨,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从新的角度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人们不再认为身份、地位、财富是获得更优越教育机会的特权,要求自己和子女同有钱人及其子女一样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从而使自己得到新的补充,以便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求得适应与生存。

这样,那种传统的教育选择方法和制度就必须打破,使教育面向各阶层、各年龄的所有人开放,提供真正民主、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就迫使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不能不去考虑教育改革,以使其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终身教育理论的产生

我们说成人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终身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产生的背景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终身教育理论产生的更直接推动因素是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巨大变化。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世界上出现了新技术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它的标志是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信技术、激光技术、宇航空间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对于这类现象,几十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尽管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表现如下。

第一,这次技术革命首先是知识的革命,知识总数急剧增长。对新知识的占有成为主要财富。据有关专家统计,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图书资料、科技成果的数量高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和积累,必然导致科学技术的质变,产生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是人脑的延伸,解放人的智力。一台计算机运算1200小时,做200亿个逻辑判断,这个工作量如果人工算的话,则需要每天工作24小时连续运算30万年。在“知识爆炸”的条件下,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关键因素。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知识是比其他资源更宝贵的资源,技术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而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势必又导致原有的科学技术的陈旧率的增高或有效期的缩短。

第二,新的科技革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性的特点。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是由某一领域、某一学科引起的革命。传统的科学分类是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研究人员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类。但这次科技革命则出现了科学与技术对接的特点,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工程、宇航等都是人类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运用。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成就在自然科学方面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科学研究范围的扩展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学科,如管理科学情报学未来学等,在许多微观领域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的新兴学科更是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综合给人们传统的分类方法和专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产生了难以想象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使人们面临着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丰富自己的生活、完善自己的个性、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的问题。

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和健康水平都在延长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健、经验、知识、能力的再开发和利用,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在变化。人具有学习能力,教育才成为可能。长期以来,一般人都知道儿童和青少年具有学习能力,对成人的学习能力却有不正确的看法,即认为成人年长智衰,年龄越大学习能力越低。美国心理学詹姆士认为,人过了25岁,学习就很困难了。桑代克认为人的学习能力的顶点是在20岁,到42岁以后学习能力每年下降1%,但他也指出:“学习之能力,永不停止,成人之可塑性或可教性仍大,25岁后仍可以继续学习。”[18]

在1939年,韦克斯勒-贝勒维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学习能力的顶点在21岁到24岁之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先进研究技术手段的应用,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使人们对学习能力的认识有了新的发现。[19]

1955年,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结果把学习能力的顶点改为25~29岁,而后衰退也十分缓慢。后来的智力测验结果认为,人的学习能力在30岁以前是上升的,30~50岁是平稳的高原期,50岁以后开始下降,到60岁时相当于20岁的90%。这就是说,30~50岁是人的学习能力相当强的时期,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的结论并不能证明某个人学习能力随年龄增长的连续性变化,因为他的结论是通过各不同年龄段的整体的横向研究得来的,而不同年龄群体由于教育背景不同,会显示出成绩差异。有的心理学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证明真正的学习能力衰退在60岁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此外,学习能力的保持还受健康、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不断地坚持学习,那么他的能力还会获得发展,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年龄并非决定一个人能否继续学习的关键因素。[20]

同时,认知心理学、人类学等科学研究的成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早期学习是成年后学习发展的基础,对成年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政治变革需要新型教育制度,科技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需要教育的改革。高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对劳动力的知识、智力素质的要求,技术落后和陈旧率的提高,需要科技人员及生产者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新的生产工艺、知识和技术的高度综合和分化,要求科技人员不断地掌握本专业之外学科的新成果和有关知识。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职业结构的变化,迫使大批生产者投向新的生产部门,从而必须去学习新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人们要参与社会、增强交往,就必须掌握和了解有关的知识,接受教育和训练,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人们也需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丰富和完善自己,老年人的保健、生活及知识、经验的再开发同样离不开学习和教育。

所有这一切都在向人们发出挑战,而向人发出的挑战就是对培养人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在这些挑战面前,传统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制度暴露出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

首先,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指导观念认为,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到青少年期为止,主要用于接受教育;后一部分即后半生,主要用于工作。前一部分是为后一部分做知识上的准备。这种观念认为人的前半生的学习就足以应付后半生的工作,同时也认为成年人学习能力已经开始下降,不适合继续学习了。显然这种观念不适应当代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也被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成人学习潜力的结论所驳斥。(www.xing528.com)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强调人们的智力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一张文凭定终身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此外,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距离现实需求甚远,因此削弱了人们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

最后,学校教育的制度、内容、形式过于统一化,这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与个人生活、工作的特定需要相脱离,很难适应现代多元化社会对人的个性的要求,也很难满足不同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公司的雇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家庭主妇需要学习一些家政知识,而老年人需要学习一些老年心理、身体保健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满足的。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的弊端提出了“改造整个教育制度的各个组成部分”“根本改变各级教育制度的结构职能、方法和内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一方面,在当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要求学习,接受不同教育、培训的需要和动机日益强烈、学习热情高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已经被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考虑,这就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激光排版、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条件,使人们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地域获取新的知识,并且可以使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学习特点自由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使人们有精力去从事各种自己需要的学习活动。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人们终身学习的可能性,增强了人们不断学习的信心。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它从社会发展、人的完善、人类的未来、现实的需要和可能出发,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课题和基本指导原则,从而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思潮。[21]

以朗格朗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为界,现代终身教育发展已走过50多年历程,整个进程大致经过了终身教育的成人教育阶段、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加的阶段、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阶段和以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为基础的新阶段4个主要时期。[22]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的提案中,郑重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主张。他指出:“几百年来,社会把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主要用于受教育,后半生主要用于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今后的教育应当是根据每个人不同时期的需要,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23]他最初使用的是“education permanente”一词,后《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将“education permanente”,英译为“lifelong education”,并确认了这一概念。自此,终身教育成了一个使用极其频繁和广泛的概念。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决定“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为终身教育”[24]。不同时期、在不同文献中提出的终身教育概念及其讨论极多,也有一些分歧,有关终身教育理论产生的意义、内涵及实践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

需要提及的是,早于朗格朗约20年,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明确用中英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陶行知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就已萌生了“终身教育”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形成,20世纪40年代已有了初步发展并已明确使用了“终生教育”的概念。他1945年发表的《全民教育》,原是一篇英文论著。在这篇英文论著中,“终生教育”被译为“education for the whole life”,意即“整个人生过程的教育”。这与今天通行的英文名词“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实际上就是一回事。陶行知的《全民教育》英文论著,由生活教育社刊行后,曾作为一份宣传材料,向西方有关民间援华组织和人士广为散发,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国际友人的支持和赞助。由此可见,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就已开始传播到国外。陶行知堪称世界终身教育的伟大先驱。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否认朗格朗的历史贡献的意思。事实上,朗格朗首次以专题论著的形式发表《终身教育引论》,系统论述终身教育理论,并运用他后来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的身份,积极从事终身教育的理论指导和教育实践,使终身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国际性教育思潮,这都是值得后人称道的。只是希望澄清历史事实,把最早提出、阐述“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的人与最早系统论述终身教育理论的人区别开来,分别确立他们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可以说,陶行知是世界上较早提出和阐述“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的人,郎格朗是第一个系统论述终身教育并使之开始成为国际性教育思潮的人。他们都是世界终身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卓越人物。

当然,正如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在提出之初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足一样,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自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从总体上看,陶行知还只是初步提出、阐述了“终生教育”的概念和思想,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没有充分展开,这就使得他的“终生教育”思想还没有一套比较严密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还未充分发育生长,历史赋予他那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以教育作为拯救民族危亡的武器,客观现实不允许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终生教育”所有方面的问题,这是时代使然、环境使然,我们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来对此加以苛求。[25]

(二)终身化进程

在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催生了现代教育的终身化进程。

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中孕育了终身教育。种种迹象表明,更高一级的终身教育正在到来,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正经历自身生命发展周期的第一次大循环。终身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演变到现在,到了反思教育阶段。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为标志,终身教育进入实质性阶段。

一般地说,现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产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使用,改变了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劳动者来说,以往在传统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已不适用。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人们就要再学习,离开学校后,还要重新接受教育,于是,成人教育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逐渐形成,并且不断丰富。[26]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在其进行的300多年内,教育趋向制度化,教育组织形式从个性化教育走向了以班级授课为核心的规模化的现代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更加适合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人才培养速度,使教育的经济作用更加明显,这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人才,特别是工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教育的内容中,除了传统的教育内容外,还增加了工业文明需要的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能源等教育内容。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并确立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27]

与此同时,伴随着机器大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工厂需要大批有知识的工人,客观上催生了成人教育。真正系统化的成人教育最先出现于18世纪,始于工业革命之后,并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由此孕育其中。

成人教育发展后,对现代终身教育产生了推动作用。有组织的成人教育产生于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读、写、算的技能在人的生产生活中发生了较重要的作用。有组织的成人教育在欧美一些国家首先发展起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成人教育在各个地区和国家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之后,成人教育的社会作用日趋明显,各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成人教育是国家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开始重视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层次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发展至今,当前正在掀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推动人类教育进入终身化时代,人类第三次教育革命正在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