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体系,是一个学习的基本内容按特定的理论和方法所组成的整体性知识结构,是一个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总体特征和独立存在的条件。[23]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学习体系,取决于这种理论和方法是否能科学地反映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否能与时俱进地反映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时代内容,是否有助于该学科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等等。
大工业时代,机器所解决的是确定性问题,形成的教育也必然是整齐划一模式,人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被忽视在外,压抑不见。
(一)现存学科体系陈旧残缺
现存学科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确定性之上,人们普遍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绝对确定的、不容置疑的。19世纪休谟提出不可知论,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它不是对实在世界的必然认识,仅是内心经验的接近、联想,对于世界的真实面目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类不可能知晓。
高深知识的不确定性又根源于世界的复杂性。各学科知识的持续发展和研究正在强化这样的认识论观点:“一切具有不确定性,而不是具有确定性;科学的最终发展不是简单化,而是对复杂性的阐释。”[24]世界是复杂的,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一个不确定的领域,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很难窥其全貌,所以知识是不确定的。
现存学科体系陈旧残缺,不符合当代科学发展水平。面对如今不确定性的世界,否定和排除了如今占主体的不确定性知识,导致知识错误,错误地把确定性知识放之四海而皆准。
现存学科体系阻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学生的通常做法。[25]
在现存学科体系之下,受的教育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造力也随之增长,为什么?因为我们后来学的知识都是有框架和设定的,不管什么知识都是这样。(www.xing528.com)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你的好奇心、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知识框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挑战是错的,因此受到打击和否定,客观上便压制了你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连爱因斯坦都曾经感叹:“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所以,我们不是培养不出人才,而是应该反思现存学科体系是否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现存学科体系缺乏整合性
分科教学是在社会分工、科学分化、社会需求以及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对科学知识不懈追求的背景下产生的,一般认为,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中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学科发展的源头。分科教学是在原始社会萌芽,在奴隶社会形成,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西欧中世纪时,因教会的统治而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此时东方各国的教学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此后,“文艺复兴”的到来,为世俗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632年,夸美纽斯所著的《大教学论》问世,为近代资本主义学校课程范围的确定奠定了基础。[26]
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学科的发展,“细”似乎才是趋势,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越来越细小;与此同时,另一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就是学科间的合作与交融,即“跨学科”研究。然而,面对复杂世界,很难用某个单一的学科来给出答案,需要跳出学科限制,与相关学科进行交融合作,这样才能打开视野,避免盲目;同时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知识的划分越来越细,学习者学习知识也越来越困难,进行跨学科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经典科学以分割和封闭的方式来处理世界上发生的问题,导致我们的知识是分离的、被肢解的,而看不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支配学科体系背后的简单性划分思想导致学科划分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科目林立,缺乏均衡性、灵活性和整合性,形成了学科壁垒,带来认知困境,事实上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学到的知识不能反映事物真相,导致巨大的认知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