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中,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影响着教育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从概念关系上说,“知识”是“教育”“学习”的一个基础性概念。[5]“知识”起着如此基础和重要的作用,我们对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所以,对知识在不同时期的理解成为我们理解不同时期教育活动的起点。
(一)和谐阶段:被动适应自然的经验学习
原始社会人与自然处于和谐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权利平等,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抗,也就没有阶级性,只有因为分工、年龄及性别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别。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所有教育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在整个生产活动中进行,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人类最早的教育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的,传授生产经验、技能、社会生活知识、能力及行为规范,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文字、书籍和专门的教师,教育手段也十分简单,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局限于言传身教。
比起知识,这一时期应该是在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建立在人依赖自然的基础之上,学习制造简单工具的经验,学习采集果实和狩猎的经验,当然除了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的学习非常简单,人类对为了适应自然产生的经验进行学习,但是这种经验是全面的,除了男女有别,基本都可以掌握;原始社会的教育所学习的经验也是融合的,不仅包括生产经验、技能,还包括社会生活知识、能力及行为规范等,可以说原始教育是一种原始的终身教育。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随着人类认识不断进步,人类从被动适应自然变为主动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背后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改变,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本质、个性、尊严、自由的肯定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但是在工业革命进程中,西方陷入了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的极端,强调人对自然的开发和征服,人类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存在。
近代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这背后受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没有价值。(www.xing528.com)
在人与自然发展的失衡阶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不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人类自身无法估量和弥补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近代的学校教育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的产物,教育内容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细化而形成的学科知识,说到底,当时所学到的知识也还是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并没有教给人们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在这一阶段,人们逐渐发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所付出的沉痛代价,开始在环境失衡阶段反思自己在工业化过程所走的道路,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再和谐阶段: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环境开始成为人类发展的阻碍因素,各种因为自然环境破坏而出现的问题也受到人类的重视,人的认识毕竟是不断上升发展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类开始自我反思,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才是正确的。这时人与自然再回到和谐的思想观念出现了,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发展观念的转变,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之地,自然也是有能动性的,自然教育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才是人类发展的福祉。
20世纪80年代末,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在协调人类与自然时的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人类自身进步与对自然环境关系反思的进步,是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并不仅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而是社会整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为了使人类走出所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而且使子孙后代能够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思想。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观,提倡人与自然协同进步,这是现代教育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手段和内容等方面。还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从依赖自然、与自然对立再到与自然建立新的和谐相处的关系过程中,对知识观最大的影响在于人类从被动学习适应自然的经验,到主动利用知识去改造自然,再到运用知识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