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与CDA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CGA中,Bhatia的语类三空间模式和篇际互文性是核心内容,而二者都与 CDA 密切关联。作为CDA的代表人物之一,Fairclough从批评语言学中汲取营养,结合解构主义和社会学理论,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文本、互动和语境的话语分析方法,后期对术语进行修正,形成了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话语三维模式(王泽霞、杨忠,2008)。Bhatia(2004)所建立的三空间模式其中的策略空间和职业空间一同被称为社会认知空间,对应Fairclough(1992)也认为的具有社会认知特征的话语实践,文本空间对应文本,社会空间对应社会实践,二者的批评分析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叠。但是,在文本空间,Bhatia(2004,2015)重在统计分析词汇语法和文本构成,尤其是对语步的描述,而Fairclough强调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在社会认知空间,Bhatia(2004,2015)将语类知识和职业技能结合,目的是展现语类构建、解释和运用的条件,以分析文本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的作用。Fairclough 通过话语实践将文本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认为话语实践是生产和解释文本的社会认知层面(姜峰,2015)。
篇际互文性也是Fairclough(1992)继承了话语分为明显互文性和建构互文性的这一分类,他将建构互文性称为篇际互文性,强调了语类、话语和风格等话语秩序成分。篇际互文性在文学和非文学领域都受到关注。前者主要是体现在文体学研究中,后者主要在CDA领域展开。其中CDA研究路径是将非文学语篇中的篇际互文性看作是连接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的中间媒介,以此来更好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武建国,2012)。Bhatia(2004)将篇际互文性应用于ESP的文本研究,发现语类的变异性和动态性,认为篇际互文性说明了语类结构的多功能性,也展示了人类创造新型复合话语从而适应变化的修辞环境的能力。但是CGA和CDA强调的重点不同,Bhatia(2004,2015)认为职场语境很重要,但Fairclough(1992)并未提及这一点。Bhatia在策略空间提出例如语境和互文性等文本内部要素,在职业空间提出例如话语过程和话语实践等文本外部要素,Fairclough(1992)强调的是话语实践对改变或者重塑社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CGA与CDA具有相似的概念术语,但研究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Bhatia(2015)本人也撰文试图澄清二者对“批评”的不同解读。他指出批评理论不会将话语分析停留在表面,而是试图揭秘话语行为的构建、解读和使用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批评理论不会被动接受语言外行使用者所看上去的意义,它既可以揭秘专业领域里的专家成员的社会和职场实践,也可以是对不公正和权力不平衡的动机提出疑问,研究社会普通成员如何受制于这样的职业过程和职业行为,并寻求补救办法,恢复权力平衡。就CGA和CDA在研究目的、任务、方法等方面的具体对比见表2。
表2 CGA与CDA的区别(www.xing528.com)
首先,CDA 把话语当做社会实践,而CGA关注的是更为具体的职场实践。语类本身多是发生在小范围的具体的职业或者专业领域,CGA可以更加有效解读职场实践。把语类宽泛地认作是社会实践有模糊分析界限的风险,也不利于构建语类理论。其次,CDA关注社会实践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以揭露社会的不公正并试图改变这种不公正,这种批评分析容易走向主观和片面解释的境地。CGA没有这样的目标,它主要关注对具体的职业领域中的交际意图的分析是否完整和严密。此外,CDA代表人物都承认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决定作用,但对语境缺少明确的说明和足够的考虑,大多没有落实到自己的分析实践中,没有做到将文本语境化(Widdowson,2004)。CGA正是汲取了北美流派的社会学思想,对传统语类理论的文本分析进行拓展,认为语类分析不能仅围绕话语形式而更应关注所实现的社会行为(Miller,1984),因此CGA超越文本,走向语境,探究语类如何构建,以及在具体的职业语境下如何理解并利用语类实现既定的职业目标。篇际互文社会语用空间的概念是CGA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文本外因素组成,而CDA更关注互文性的文本内因素,这主要因为CDA不热衷话语和语类惯例,而是对实际的话语实例及其解读更感兴趣。CGA恰恰相反,所关注的语类属于文本外因素,包括专业和语类惯例的“占用”,所以CDA关注个别社会行为,而CGA关注语类惯例。最后,CDA的分析视角是文本导向的,依靠文本分析来了解社会实践。CGA不是分析社会行为的具体实例,而是关注职业领域的篇际互文行为,需要进行多视角分析。民族志方法作为CGA方法论的一个特点,经常被用来了解语类实践中的文本外因素。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CGA实际不是批评性的,与传统的应用语言学派的语类分析相同,本质上都是以应用为导向。CGA研究重点不在文本语类本身,而是更关注对职业行为的揭秘,包括语类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实现交际目的,注重的是职业行为惯例而不仅是话语惯例(Bhatia,2008)。CGA所采用的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于文学分析路径,并不旨在关注社会变化,而是对一定语境下的文本进行全面解读,是强化对职业语类和职场实践的了解,而不是片面的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