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纺织品和服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极易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特别是随着纺织生态学的创立和发展,人们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致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有不少的消费者不惜高价购买挂有“绿色标签”(亦称生态标签)的安全服装或纺织品。现在,绿色纺织品已逐渐渗透到从产品的原料准备到生产过程、包装销售、消费者使用、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品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消费导向。
目前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绿色壁垒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是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如ISO 14000体系认证,即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另一类是针对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的,要求产品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绝大部分体现在对进口产品是否含有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以及某些被限制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含量是否超标的监控上。
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美国、欧盟还提出了非环保染料的限制,对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等的含量都实施了严格限制。
目前国际上有十几种“绿色”生态纺织品标准,其中较有影响、使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也最严格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是Oeko-Tex Standard 100(生态纺织品标准 100),这是国际环保纺织协会1992年在基于对产品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的,专门用于检验纺织品上的有害物质。该标准的测试对象涉及游离甲醛残留量、多氯联苯酸碱度、可溶性重金属的残留物、杀虫剂残留量、防腐防霉剂、有机氯载体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使用国际环保标签(Eko-Label)来控制纺织品服装的环保性。
(一)纺织品绿色标签
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贴在产品和包装上的图形(表5-1)。它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害。
目前,欧盟在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有两种“绿色”技术标准认证,即欧盟“生态标签”(Eco-label)和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 Standard 100),前者是欧盟制定的,后者是国际纺织环保协会制定的,这些标准已成为鉴定环保纺织品的重要国际标准。虽然是否加贴生态标签属生产厂家的自愿行为,进口国有关机构对进口商的进口产品检验也非强制执行,但自Oeko-Tex Standard 100等认证问世以来,得到了欧洲消费者的广泛响应,企业获得了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就意味着有了更多进入欧美市场的贸易机会。
纺织品为该环境标志所涉及的许多产品之一,其纺织品环境标志针对:A类——婴儿服装;B类——一般服装;C类——外衣;D类——布帘;E类——家具;F类——床单及枕套;H类——除服装外的其他纺织品。
如表5-1所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种“绿色”纺织品的标志。“绿色”带动了生态纺织学的蓬勃发展,又以纺织处理生态学为主。纺织处理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是纺织品的处理,例如,回收使用、垃圾处理与焚化,及其由于纺织品上的有害物质的存在可能对环境及其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表5-1 一些国家所使用的绿色标签
绿色纺织品是当今纺织业发展重点,从国际市场看,消费者从环境生态角度挑选纺织品已成为必然趋势,根据绿色产品的定义,绿色纺织品必须在原料的取用、制作过程中,从能源的利用到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等方面都不得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减少污染则是控制的关键。
背景知识
纺织品史上最严标准认证生效
(2017年4月20日)
2017年1月5日,国际生态纺织品协会发布了2017版Oeko-Tex Standard 100 认证标准,并已于2017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Oeko-Tex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纺织品生态标志,其对纱线、纤维以及各类纺织品的有害物质含量规定限度。只有通过已批准的检测协会检测和认证的产品,才允许使用Oeko-Tex标签。据了解,新标准更新内容涉及邻苯二甲酸酯、杀虫剂等8个检测物质的调整,新增考察物质并严格控制限量值,其中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残留监管达到了史上最严程度。
新标准:涉及有机物和重金属
2017版Oeko-Tex Standard 100 认证标准共更新了八个检测物质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物和重金属方面。
1.在有机物方面
主要涉及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化合物、杀虫剂等6种物质:邻苯二甲酸酯由原来的15项增加到了21项,且限量值总和要求保持不变;有机锡化合物新增三种物质且规定了限量值要求;“杀虫剂”测试项目中新增两种物质,但限量值要求保持不变;全氟及多氟化合物项目中,产品级别Ⅰ(3 岁及以下婴幼儿产品)下新增更多物质,全氟及多氟化合物的使用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近乎禁用。紫外线稳定剂限量值也有新调整:四种紫外线稳定剂已从2016年开始针对产品级别Ⅳ(所有用于装饰的产品和配件)做出规定,如今每种物质在产品级别Ⅰ至Ⅲ(3岁及以下婴幼儿产品、直接与皮肤接触的产品、非直接与皮肤接触的产品)中也规定了相应的限量值。新增海军蓝(Navy Blue,EU no.405-665-4)染料的禁用要求,以此表明使用此染料生产的产品将不能申请Oeko-Tex认证。
2.在可萃取重金属方面
物质铜由对无机材料制成辅料扩展为对由无机材料制成辅料和纱线。同时删除了2016版关于可萃取重金属铬的脚注“对于皮革类产品10.0mg/kg”。
纺织企业:做好质量控制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拥有Oeko-Tex 证书数量居世界前列,同时众多企业也在积极申请Oeko-Tex认证。当前国内面料企业的Oeko-Tex认证费用为3万~7万元,随着新版标准的发布,检测物质增多、检测周期延长势必会增加出口企业Oeko-Tex认证成本。检验检疫部门为此提醒相关企业:
(1)应密切关注国际生态纺织标准动态,深入了解新版生态纺织品标准内容,积极申请Oeko-Tex认证。规模化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尽可能成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及应对部门,及时对出口的纺织品法规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做到未雨绸缪,紧跟国际步伐。(www.xing528.com)
(2)严格落实质量控制,积极采用生态纺织原料,加大“绿色工艺”的研发投入,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对限于技术等因素暂时无法彻底避免的有害物质残留,在加强原辅材料把关的基础上,企业应务必严格落实成品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避免产生后续质量纠纷。
(3)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协会的联系,争取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产品出口拓宽途径。
资料来源: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二)纺织品的有害物质
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或衣物穿着时,所含的有害物质对消费者健康会产生影响。这些纺织品服装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生产和加工过程(图5-2),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图5-2 服装生产、加工流程
1.纺织服装原料
如棉、麻纤维在种植过程中,为控制病虫害常会使用杀虫剂、化肥、除草剂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会残留在服装上,引起皮肤过敏、呼吸道疾病或其他中毒反应,甚至诱发癌症。
2.加工制造过程
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会使用氧化剂、催化剂、阻燃剂、增白荧光剂等多种化学物质,这些有害物残留在纺织品上,使服装再度受污染。
3.成衣的后期整理
在成衣的后期整理中,会用到含有甲醛的树脂,也会对服装造成污染,免烫服装多用含甲醛整理剂。甲醛也是一种禁用的染料添加剂,被广泛用作反应剂,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助剂在织物上的耐久性。
4.防腐防虫整理
对进行防腐防虫整理会使用一种毒性很大的化学物质即五氯苯酚。五氯苯酚是一种有毒的防腐剂,会造成动物畸形和致癌。而且,残留在纺织品之中的五氯苯酚的自然降解过程缓慢,穿着时会通过皮肤在人体内产生生物积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5.服装的附件
在服装使用的附件中,如拉链会含有铅等重金属。人体过量吸收重金属,会在人体的肝、骨骼、肾及脑中沉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特别是对儿童。
6.染色牢固度
表面看来,似乎织物的染色牢固不涉及纺织品的生态问题,与人体健康无多大关联,但是与人的汗液、唾液中酶的作用,能够促使染料分解而导致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7.特殊气味
如酶味、恶臭味、鱼腥味或其他异味。气味浓烈则表明有过量的化学药剂或有害成分残留在纺织品中,因而存有危害健康的可能,因此,各种服装上的特殊气味仅仅允许有微量存在(表5-2)。
表5-2 欧美对服装作为“环保纺织品”要求提出的七项理性指标
上述这些绿色壁垒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绿色壁垒的盛行加大了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的难度,在数量和价格方面也受到严重影响。如1994年4月1日起,德国正式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凡违反此规定视同犯罪,产品将会销毁。这导致我国正在使用偶氮染料的104种纺织品对德国的出口中断。目前,纺织品和服装的绿色壁垒仍然有增无减,发达国家不断增高国际贸易门槛,使我国出口难度加大,加上制定严格的认证制度和烦琐的检验程序,使我国出口企业难以适应。2000年7月份,我国苏南一家服装厂出口到欧盟的服装由于没有进行有关环保认证,进口商以拉链用材含铅过高为由提出退货,从而造成了企业几百万元的损失,最终导致了企业破产。另外,由于我国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保产业不发达,社会整体的技术不高,环保成本导致了产品成本的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