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心—外围理论:解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

中心—外围理论:解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他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国家处于主宰地位,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国家处于依附地位。

中心—外围理论:解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úl Prebisch,1901—1986)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把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大部分。他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中心国家处于主宰地位,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国家处于依附地位。传统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理论只能适用于中心国家之间,不能适用于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他认为外围国家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

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经济上不平等的表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差别:中心国家不仅可以自主发展本国经济,而且可以主宰外围国家的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别:中心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国家则主要从事初级品生产和出口。(www.xing528.com)

(3)技术进步及其利益分割的差别:中心国家是新技术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因而差不多是获得了技术进步的全部利益;外围国家则是新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难以获得技术进步利益的分享。

另外,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随着中心国家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企业家利润和工人收入不断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大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加之工业品的垄断性,工业品价格非但不下降反而上涨。而外围国家的收入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且初级产品垄断性较弱,价格上涨缓慢,在价格下降时又比工业品降得更快。所以,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必然恶化。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一般工业制成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比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工业品的需求会有较大的增加,因而工业品的价格就会有较大程度的上涨。相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加较小,因而对初级产品价格不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很小,甚至下降。所以,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长期恶化趋势。

中心—外围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该理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分析使发展经济学家对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为第三世界国家反对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建议,对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这一理论遭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猛烈抨击,他们反对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走工业化道路的主张。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企图通过关税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来改善贸易条件的努力,会因其进出口规模较小而不能达到目的。实施进口限制措施,只会导致国内生产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