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内贸易及其指数的意义与影响

产业内贸易及其指数的意义与影响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器件参加贸易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表示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其的发展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1、最低为0,但它不可能出现负数。专业化生产使一国通过产业内贸易,减少了生产商品的种类,有利于资源集中使用,扩大生产规模,从中使各国受益。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器件参加贸易的现象。例如,日本出口丰田汽车到德国,同时进口德国的奔驰汽车;日本出口精工手表到瑞士,又从瑞士进口劳力士手表;日本出口计算机各种零部件到韩国,同时从韩国进口电脑芯片;美国生产汽车零部件出口到墨西哥组装,再运回美国销售。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表示产业内贸易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其的发展程度。计算公式为

X为出口,M为进口。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1、最低为0,但它不可能出现负数。从现实的世界贸易看,当某种产业的商品出口与进口相等时,其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最高为1;当某一产业的商品没有出口、全部进口,或全部出口、没有进口,没有产业内贸易,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

(一)出现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1.产品的同类不同质

许多同类产品,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服装有丝绸、亚麻、棉、毛呢等,因此有的国家出口丝绸,有的国家出口棉或毛纺产品。

2.地区间的季节差异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有着季节的差异,导致一些地区在某一个季节出口这一产品,而在另一个季节又进口同种产品。

3.运输成本

一些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国内贸易运输费用比国际贸易高,如加拿大西部与美国西北部间的石油贸易,而加拿大东部则进口石油消费。

(二)产业内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www.xing528.com)

(1)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水平分工”,即:同一部门内零部件生产的国际分工,如汽车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同一产品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同环节被分离开来,分布在不同国家进行生产,然后由一国完成组装;同一产品不同型号和不同档次的生产在国际间的分工。

(2)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所投入的要素不同,因而出现在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例如,汽车零部件生产需投入较多的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汽车组装过程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发过程需投入更多的技术和知识,表现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征。

(3)另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并通过在世界各地设厂和布点,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优势生产零部件和中间产品,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内贸易。

(4)专业化生产使一国通过产业内贸易,减少了生产商品的种类,有利于资源集中使用,扩大生产规模,从中使各国受益。

(5)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条件。

(三)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发生的两个条件

一是产品的特性和生产工艺流程易于形成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二是各国的比较优势在不同生产环节的差异大和明显。

由此可见,未来中国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不可能完整地占领某个行业,而只能部分地占据产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越来越不可能依据产业间分工开展国际贸易,而只能依据产业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这就是我国一般贸易萎缩,加工贸易发展的原因。

各国分工地位已不能完全通过产品本身反映出来,而主要是依据各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中占据哪个环节来判别,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也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中也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总之,目前中国无论是出口计算机还是服装都是占据最简单的生产加工环节。中国的制造业在未来的国际分工,是力争在大多数制成品生产中占据比较重要的生产环节,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抓住主要环节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世界贸易所交换的商品,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某个国家的“出口商品”,而是全球生产的“世界产品”,企业“国家属性”模糊化使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受到动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