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里昂惕夫之谜的新解释学说

里昂惕夫之谜的新解释学说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结果公布后,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赫克歇尔—俄林的原理错了,还是里昂惕夫的分析方法有问题,学术界开始了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说。(一)劳动力不同质论里昂惕夫自己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劳动的高效率和技术比其他国家工人高造成的。人力资本是把熟练劳动资本化,并称之为新生产要素,以此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但应注意,这种解释只能用于一定范围的商品。

里昂惕夫之谜的新解释学说

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结果公布后,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是赫克歇尔—俄林的原理错了,还是里昂惕夫的分析方法有问题,学术界开始了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由此提出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相关学说。

(一)劳动力不同质论

里昂惕夫自己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劳动的高效率和技术比其他国家工人高造成的。并指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外国同行工人劳动生产率的3倍,因此在计算美国工人人数时必须把实际人数除以3,否则,美国便成为劳动要素处于相对(优势)丰富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其结果是用同量的劳动投入,美国工人可以提供3倍于外国工人的产出。因此表现为美国工人人均资本量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低了。至于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会高于其他国家,里昂惕夫认为这是美国科学的管理、高水平的教育、优良的培训和可贵的进取精神所产生的结果。

(二)人力资本论

费希尔、凯南、基辛、肯特等经济学家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把熟练劳动资本化,并称之为新生产要素,以此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熟练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重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使熟练劳动成为“人力资本”。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做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里昂惕夫之谜就会消失了(图3-1、图3-2)。

图3-1 熟练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

图3-2 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是人们过去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结果,同有形资本投资一样是一种长期投资,在未来才产生回报。对于个人用于教育的投资回报方式,表现在今后的工资收入上的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因而,人力资本可以像其他资本一样,在较长时间里,为企业发挥作用,并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把人力资本作为无形资本看待,并与有形资本共同发挥作用。

美国投入较多人力资本,出口商品含有较多的熟练劳动,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做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型比例就提高了,这样美国出口仍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三)要素密集型反向论

霍德和纳亚等经济学家指出,某种商品在某国既定的生产要素禀赋条件下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但在另一个国家的既定生产要素条件下却可能是资本或其他要素密集型商品,因而存在“要素密集型反向”,即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要素密集型特征是不同的。

例如,小麦在中国与在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同一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要素密集含量的不同。小麦在美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这是因为美国资本丰富,劳动力成本高,因此,美国在小麦的耕种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优良品种的开发,使产量大大提高,小麦在美国的人均产量很高。在中国小麦的种植则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过去基本上是靠人力耕种,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机械也不普及,对种子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少。

因此,从美国看,进口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是一种错觉。但应注意,这种解释只能用于一定范围的商品。

(四)技术差距论(TechnoIogicaI Gap Theory)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波斯纳(Michael V.Posner)和胡佛鲍尔(Hufbauer)等。作为新生产要素,技术是指在商品生产和劳务生产中所积累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其源泉是发明创造。技术进步意味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投入—产出系数的变化。它通过影响一国的成本和价格水平、资源赋予状况等途径影响该国的比较优势地位,从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

技术是过去对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结果,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技术差距论认为,由于各国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技术革新领先国家在开发出一种国外尚未掌握的新产品或新生产流程时,便产生了国际的技术差距,技术资源丰富的国家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的优势。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的转移,国际的技术差距将逐步消失,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也会由于各国自给能力的增强而减少,直至停止。

关于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波斯纳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的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然对新产品模仿生产,但由于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技术差距,因此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才能消除(图3-3)。在这段时间内,创新国仍保持在该产品的技术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对该产品的消费仍需通过进口得到满足,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必然继续进行。

也有的学者认为技术后进国在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中较先进国家更为有利。其主要理由是:技术领先国担负着较高的劳动力成本;技术后进国可以低价引进最新技术,而无须负担研发的费用;技术领先国拥有的是旧设备,而技术后进国却可以购买最新的设备,因而效率更高。(www.xing528.com)

图3-3 技术差距与模仿滞后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要素与传统的三要素的结合,对生产过程产生了两方面作用:一是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数量禀赋的条件,即由于技术要素对生产过程的改造产生了节约资本、节约劳动、节约自然资源投入的效果。这一效果相当于各种要素数量的增加和进出口商品交换总量的增长。二是改变了生产要素质量的禀赋条件,即技术要素的投入大大提高了其余生产要素的效率,改变了商品的质量。

(五)需求偏好相似说

需求偏好相似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斯塔芬·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的,他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理论。他分析一种产品从发明到引进,以及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是和一个国家的需求密切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在什么地方生产产品的决定因素不是成本而是需求和市场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的发明、生产和销售首先在国内。只有当在国内需求日益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导致成本的下降,才有条件向国外出口。

2.出口市场的形成是因为与国内市场有着相似需求

林德认为,需求不但决定国内的生产,同时也决定了一些新产品的出口市场。这些新产品出口的市场,应该是能够接纳这些产品的市场。也就是出口市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与出口国具有相似的优势和特征,消费者才有条件消费这些产品。因此,他认为,发生贸易的决定性因素,是这些国家的需求和市场。而需求和市场又取决于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所以,消费需求相同的国家常常有着相同的要素比例。因此,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发生,正是因为要素比例相同,有着相似的优势、相同的需求。

3.进口国常常会成为下一个出口国

一般来说,一种新产品的进口国常常成为下一个出口国。他认为,随着新产品的进口示范效应,进口国的一些工厂开始模仿生产新产品,在本国生产和销售,替代进口产品。而这些国家的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新产品的生产,设置贸易壁垒,限制该产品的进口。这些进口国的厂商在生产中取得经验,特别是该国的需求量较大,市场规模较大,可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降低了成本,在竞争中创造比较优势,从而成为新的出口国。

进口新产品可产生两方面的示范效应:

(1)使消费者对新产品产生需求。

(2)推动新产品在国内生产,因为国内企业了解到国内市场对新产品有需求,开始引进技术,进行投资和生产。

4.人均收入水平决定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而需求偏好和需求结构又决定贸易关系

在为什么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问题上,他认为正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都对较昂贵的商品有需求。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偏好和需求越相似,产品的相互适应性越强,贸易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