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商务基本理论概述

国际商务基本理论概述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商务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理论研究的范围,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国际分工的基础、直接投资的原因、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的效果,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商务理论自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2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当代贸易理论的演变。

国际商务基本理论概述

国际商务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理论研究的范围,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

国际商务理论通常分为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两大部分。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国际分工的基础、直接投资的原因、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的效果,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商务理论自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2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当代贸易理论的演变。从亚当·斯密到现代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第二阶段,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这是一个关键阶段;第三阶段,是赫克歇尔—俄林(H—O原理)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两位经济学家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联系起来;第四阶段,是里昂惕夫反论所引起的对要素禀赋学说的扩展,并由此建立起了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系列学说,包括新要素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这些理论的诞生都依托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也在解释新出现的现实问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推翻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建立了一个不完全市场、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贸易模型。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出现以及加工贸易、外包业务的出现,产品内贸易是由垂直专业化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加工贸易是产品内贸易主要的表现形式。这些国际贸易新现象推动了包括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体化贸易理论以及产品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产品内贸易现象的关注代表着贸易理论进一步微观化趋势。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作为对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发展的突破,企业异质性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焦点,被称之为“新—新贸易理论”。该理论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异质性、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为基本假定,研究了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和全球生产组织行为,是当前国际商务理论发展中最活跃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

国际商务理论

课程名称:国际商务理论(www.xing528.com)

课程内容:1.国际分工理论

2.保护贸易政策理论

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4.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课程学时:1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分工理论、保护贸易政策理论、直接投资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掌握绝对成本论、比较成本论、要素禀赋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发展阶段论、重商主义理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战略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投资发展阶段论、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等理论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