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政绩观出现偏差,把层层夯实脱贫攻坚责任搞成层层加码,不切实际地将脱贫任务增多、项目拓宽、标准拔高,把压力和矛盾交给基层干部,大幅加重了基层负担。各地应科学制订脱贫计划、脱贫摘帽时间表,做实基础工作,掌握贫困实情,把握脱贫节奏,因地因时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量力而行,确保脱贫质量。
★脱贫故事
安徽:排好脱贫时间表,开启幸福倒计时
扶贫攻坚过程中,有些地方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求胜心切,忽视了时序节奏,争相宣传一些“提前摘帽”或者“率先脱贫”的口号,这种不顾质量,抢速度、争时间的做法,只会催生弄虚作假和“数字脱贫”等问题。只有脚踏实地、立足本地实际,安排好科学脱贫的时间表、路线图,才能稳步脱贫、高质量脱贫。
2017年,夯实基础,用医疗保障完善兜底措施
患病是农村家庭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想拔穷根,就必须先解决“病根”。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曾强调,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避免因病因残致贫。
2016年7月,安徽省出台《关于实施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个人自付费用的“351线”,即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综合补偿后,在县域内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0.3万元,在市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0.5万元,在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不超过1万元,确保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为有效保障贫困群众“看得起病”,安徽省还对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的底线任务,在医保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贫困群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的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策:“一兜底”,即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补偿后,个人自付费用不超过3000元、5000元、10000元,其余部分由政府财政兜底;“一补充”,即贫困慢性病患者一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三保障一兜底”补偿后,剩余合规医药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
截至2019年底,通过医疗救助基金,安徽省共资助354.85万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参保金额达7.81亿元,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应保尽保”。
2018年,循序渐进,让绿色成为农业主色调
在2016年视察安徽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徽省农委、省林业厅决定,从201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安徽省创新方法,推出了以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支持贫困群众自种自养为主要内容的“四带一自”深化行动,同时,在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行动、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三大行动联合助力安徽省农业的绿色化、产业化发展。
于2020年正式脱贫摘帽的阜阳市颍东区便是“绿色农业”的典型代表。颍东区之前是国家级贫困县,在确定好“绿色农业”的发展路线后,颍东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推动传统种植向果木、景观苗木、花卉产业转型。
比如,颍东区正午镇便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引入了30多家绿色生态企业,更用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模式取代了原先的发展模式。如今,正午镇的“绿色脱贫”已开花结果:全镇3.4万亩流转土地每年“绿色”产值达3.6亿元,2000多户贫困家庭从中受益,每户家庭年均可增加收入3200元。
发生在颍东区的一切,只是安徽全省脱贫攻坚创新的一个缩影。针对大别山区深度贫困县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基数大等诸多难题,安徽在大别山区实施了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以村为单位,按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每村养殖、种植一种市场潜力大的主导产品。省内绿色农业规模得以成型,农产品得以产销对接,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项目不断增多,资产收益扶贫效果明显,产业扶贫效应不断扩大。
2019年,专项整治,预防扶贫工作层层加码
为避免省内出现不顾脱贫质量,只知抢速度、争时间的“层层加码”现象,安徽于2019年2月开展了“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www.xing528.com)
行动以“坚持质量首位,提升脱贫实效”为原则,要求全省上下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把注重帮扶长期效果、全面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通知,要合理确定脱贫时序,不可赶时间进度、搞冲刺,不搞拖延耽误,在避免层层加码的基础上,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比如,在事关民生的健康扶贫工程方面,安徽省明确要求,各级单位必须全面摸清各地出台健康扶贫政策“加码”情况,并实行分类整改。未出台地方性“加码”政策的,一律不得新出台任何“加码”政策;已出台“加码”政策的,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研究提出逐步解决的具体办法。同时,在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27个的前提下,各地不得在“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外,再出台任何贫困人口综合医保政策——省内以该标准为唯一统一执行标准。
针对基层反映最强烈的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考核多,“留痕”多、材料多和宣传标语多、展示牌多等问题,安徽省开展了集中整治。从省委、省政府开始,坚持开短会、少发文,相关网络会议不可超过90分钟;2019年全省只安排1次省级脱贫攻坚督查,下属部门不再开展脱贫攻坚专项考核;推行扶贫事项“一表汇报制”,减少频繁填报扶贫报表……
一系列“减法”行动,不仅使基层负担大大减轻,同时也使基层得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提升扶贫质量上。
2020年,把好标准,疫情期间更应走稳脱贫路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安徽的脱贫攻坚成果备受考验,再加上安徽特殊的地理环境,2020年各类洪涝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避免因疫返贫、因灾返贫?
为应对疫情影响,2020年3月,安徽省发布文件,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就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复产。在帮助贫困人群有序返岗的同时,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小微企业按人数予以相应补贴。对于受影响无法上岗的贫困劳动者,则延长扶持政策。
疫情持续期间,安徽省部分贫困地区出现了农产品滞销,通过“点对点”对接,各地奇招频出,或“互联网+销售”,或政企联手开展“消费助贫”,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协调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
进入夏季后,安徽自然灾害频发,当地政府全面摸排受灾地区救助需求,各地应急管理、民政、扶贫部门加强部门间政策有效衔接,对受灾群众受灾害期间基本生活及后期保障进行妥善安置。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与人口的政策倾斜力度,2020年8月,安徽省民政厅、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困难群众兜底生活保障政策指引》,要求各部门自觉履行兜底保障责任,适当放宽低保认定条件,落实低保与扶贫衔接政策,延长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及时将因灾害、疫情影响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2020年4月29日,安徽省3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是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安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解决。2016年定下的脱贫承诺,安徽已用行动兑现,对于安徽而言,虽然已实现全面脱贫,但保卫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依然任重道远。
(案例来源:央广网、人民网、安徽新闻网)
★脱贫启示
脱贫攻坚多干快干,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能空喊口号,开空头支票,不顾客观条件的层层加码,看似积极向上,实则违背规律、急躁冒进,欲速则不达。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合理确定脱贫摘帽时间,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不能勉为其难、层层加码。那些忽视时序节奏和质量要求的冒进做法,与中央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实际诉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