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适应脱贫攻坚要求的投入体系

建立适应脱贫攻坚要求的投入体系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以一贯之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夯实保障基础,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和主体作用,建立与脱贫攻坚要求相适应的投入体系。当时,一同在外地打工的妻子突然罹患白血病。在全面实施健康脱贫工程以来,安徽省累计完成贫困人口30种大病救治23.44万例,占救治任务的99.2%;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72.28万因病致贫户脱贫,占建档立卡因病致贫户的97.8%。

建立适应脱贫攻坚要求的投入体系

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正处于冲刺阶段。必须以一贯之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夯实保障基础,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和主体作用,建立与脱贫攻坚要求相适应的投入体系。积极筹措财政资金,整合金融资金,挖掘社会扶贫资金。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将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重点加大对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向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重点发力,更好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脱贫故事

山河作证,金寨开遍映山红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总人口不足25万的金寨县,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最终仅700余人幸存。因地理环境恶劣,2011年,金寨县被列入大别山区域扶贫集中连片开发重点县。2015年,由区域扶贫转变为精准扶贫后,金寨县在安徽省政府大量财政资金支持下,成功开拓出一条健康扶贫、创新扶贫之路。

多政策结合,提供健康全面兜底

十几年前,54岁的潘中洋一家人差点因病返贫。当时,一同在外地打工的妻子突然罹患白血病。回想起那段日子,潘中洋印象最深的是缺钱:医生说,想彻底治愈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可他想都不敢想,“别说找不到合适的配型了,就算找到了,也付不起五六十万的手术费”。可妻子得活着,儿子才上小学,他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

潘中洋能做的,就是让妻子每两个月左右输一次血,一次一两万。为了多挣钱,他前往江浙一带打工,那里工资高,能挣得多一点。待妻子需要输血了,自己再回来。就这样,勉强撑了五六年,邻居亲戚都借了个遍,外债欠了十几万,可妻子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时刻都有倒下去的危险。

“怎么办!”潘中洋心里越来越绝望,他从外地返回金寨,“就是死,一家人也得死一起!”心里这样想,可他怎么甘心?儿子才上小学,大好的日子就这样断了,他真是不甘!他在“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忍到了2016年,意外的好消息来了:当年,安徽省实行了“健康扶贫”,建立了“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体系,为省内群众提供了超常规的全面兜底保障。

简述之,这一医疗保障体系可以用“351”和“180”表示:所谓“351”,即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补偿后,贫困人口在省内县、市、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分别为0.3万元、0.5万元和1万元,年内自付合规费用超过上述额度后,超出的合规费用将由政府兜底保障。所谓“180”,即罹患慢性病的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后,1年内门诊医药费用由“三保障一兜底”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再由补充医保报销80%。

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支持的全面兜底保障政策,针对的正是潘中洋妻子这样的患者。上述政策自2017年实施到2019年底,仅在金寨县一地,“351”便共补偿29043人次2895万元;“180”共补偿151252人次1567万元。

在“351”和“180”之外,安徽省的贫困人口还有一个“两免两降四提高”的特惠政策:“两免”即免缴个人参保费用由财政全额代缴、免交住院预付金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两降”即降低基本医保补偿起付线、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四提高”即提高基本医保补偿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及慢性病保障水平、提高大病保险分段补偿比例、提高医疗救助补助标准。

“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结合“两免两降四提高”,两项政策为贫困群众提供超常规全面兜底保障,大大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看病就医负担。潘中洋一家由此获得生机。仅在2018年12月期间发生的一次输血费用,国家便报销了10502.89元,个人实际仅支付金额521.99元。“要不是健康扶贫,谁知道我老婆有没有命活到今天?”如今的潘中洋发出感慨。

像潘中洋一家一样,因健康扶贫政策而获助的人还有很多。2014年,与潘中洋同乡的熊桂银的儿子得了尿毒症,光是做检查便花了3万多。2017年下半年,为了给儿子支付每周几千元的血液透析费用,他卖掉了自己在城里唯一的房子。“要不是全面兜底保障政策,就只能等死了。”2019年1月31日,熊桂银儿子的治疗总费用为7650元,他仅自付了76.05元。

除了上述政策以外,金寨县健康扶贫还重点推行了分级诊疗政策,落实这一政策的是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根据“1+1+1”精准帮扶机制,金寨县组织乡县村三级机构1021名医务人员,与全县贫困人口开展结对帮扶,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精准管理,全程服务。与此同时,该制度还根据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划定重点人群,做出了全县贫困手册,真正实现了有诊疗需求的贫困人口全部实行“应签尽签”。

2015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全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多达73.91万户,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57.2%。在全面实施健康脱贫工程以来,安徽省累计完成贫困人口30种大病救治23.44万例,占救治任务的99.2%;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72.28万因病致贫户脱贫,占建档立卡因病致贫户的97.8%。2020年4月29日,金寨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www.xing528.com)

“阳光”发电工程,助力10万人脱贫

作为首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金寨县自2014年以来便创新实施了光伏扶贫工程,成功走出一条可持续精准扶贫之路。该县立足于试点先行、因户因村制宜,创新光伏扶贫电站,创设了户用光伏扶贫电站、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联村光伏扶贫电站三种模式。

在金寨县光伏扶贫工程中,“联村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规模达14.5万千瓦。同时,各级驻村帮扶单位以“村”为单位,分村建成总装机规模为3141千瓦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为了促进扶贫事业的发展,金寨县政府规定,这两类发电站的发电收益只可用于贫困户直接增收、开展公益岗位扶贫、村内小型公益事业扶贫等。后期实施过程中,这些电站的收益通过入股方式分红给贫困户,覆盖1.8万户贫困户。

自2016年开始,金寨县在联村光伏扶贫电站、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成功的基础上,开始推行户用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对那些具备光照、承压、方位等条件的贫困户,在其房屋周围或屋顶建设户用光伏扶贫电站。对于那些有心投入但资金不足的贫困户,政府还给予金融补贴,助力他们拿到贴息贷款,帮助建设户用扶贫电站。

傅卫兵便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光伏扶贫项目受益者。如今,每日从手机APP上查看和记录发电情况,早已成了他的日常“理财”习惯:“我身体残疾,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要不是靠了发电项目,穷日子得一直过下去!”

截至2019年5月,金寨县共建成7803户、每户3千瓦的独立户用光伏扶贫电站,户均年可增收3000元。

除了享受发电收益、入股分红,金寨县还坚持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农业与光电站互补、药业与光电站互补、养殖与光电站互补等模式,在光伏板下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畜禽养殖、苗木培育、药菌栽培等产业,使收益链条进一步延伸,最大限度释放光伏扶贫电站综合效益。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贫困户生产性收入。

吴家店镇吴畈村占地158亩的药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建成并网发电以来,村民们便在政府的带领下,发展起了“光伏板的灵芝种植”。为了帮助村民们提升种植效益,政府还聘请了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大大提升了灵芝的存活度与产出率。至2018年,种植株数已达80多万株。

该药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量580万千瓦时,年收入近600万元。当时建站时,有1934户贫困户入股,每年户均年收入3000元。平日里,还有20多户贫困户受雇在灵芝种植基地工作,每人每天都能拿到80—100元的工资,而这项收入也成为他们摆脱贫困的一项稳定收益。

截至2019年5月,金寨县总投资14.78亿元,建成19.71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实现综合收益4.5亿元,共有67个村10.58万人受益于此并成功脱贫。2018年10月,由于光伏扶贫工程的成功,金寨县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案例来源:《光明日报》、新华社)

★脱贫启示

安徽金寨县的扶贫实践证实,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发挥好政府投入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更好地统筹安排资金,一方面保持资金投入规模有增量,另一方面让资金投入结构向深度贫困地区与人口倾斜,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有助于下活脱贫攻坚一盘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