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啃不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脱贫故事
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下延伸的重要抓手,而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也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举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领头干、作表率、挑大梁,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本色,增进了干群关系,更令一个个派驻村旧貌换新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社会的认可。
选准选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离不开第一书记这支先锋队。只有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精准选配第一书记,才能把基层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2015年4月正式发布,《通知》的发布意味着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标志着选派第一书记的工作由自选动作升级为规定动作。
2017年4月,中组部在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时进一步强调,一定要把第一书记这支队伍选派好、管理好、使用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同样指出,“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
党与政府的谆谆教导,明确的是第一书记选派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着眼长远,把真正适合的人员选派到最急需的岗位上去,把最优秀的人才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实行后备干部力量挂职包村扶贫,真正实现“选得好、下得去、干得来”,才能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人才要往哪里派?供需如何对接?第一书记的基本要求不仅包括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还要敢于担当、不怕吃苦。各地在贯彻中央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细化,认真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与能力关。
江西提出了“四不派”:对基层工作不熟悉者不派,政治素养不强者不派,组织协调能力不佳者不派,工作作风不实者不派;江苏实行了“三优先”:后备干部、工作表现突出且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优先,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者优先,愿回原籍、原乡原村任职者优先;而新疆、西藏两地考虑到群众多是少数民族,第一书记必须要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党中央规定,选派范围需覆盖所有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如今,全国范围内皆已达标完成。放眼全国,按基层需求对接干部队伍成为选派标准:党政干部派驻基层建设软弱村庄,经济干部派驻穷苦村庄,政法部门干部派驻混乱村庄,涉农科技部门干部派驻产业村庄。一些别的地方还自我加压,要求对特殊类型的村庄实现覆盖。如今,福建的选举难点村、河南的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新疆的维稳任务重点村,皆实现了第一书记全覆盖。
通过各地政府专门组织力量摸底排查基层需求与干部队伍情况,配合双向选择、供需对接,“菜单式”遴选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的选派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明确责任,留下“带不走的扶贫队”
面对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很多村民私下议论:“这些过去坐办公室的年轻领导,到村里来能干啥?”为了明确第一书记“能干什么”,《通知》规定了第一书记的四项职责: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建强基层组织。第一书记是从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里优中选优的业务骨干,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第一书记到村后就要当家作主,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而是主要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展开工作。这就决定了第一书记在工作过程中,与村党组织书记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要做到指导不领导、参与不干预、支持不包办。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广大第一书记在实践过程,坚持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国家工商总局驻黑龙江抚远市通江乡东安村第一书记李世杰,通过规范“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夜学充电、夜访查情、夜谈交心”活动,大大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安徽省地税局杨传杰,在担任涡阳县义门镇小辛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期间,从物色培养村书记入手抓班子带队伍,组织村“两委”干部外出培训,健全班子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通过第一书记的有效指导、支持与配合工作,村党支部成了村民们的靠山,村干部们的威信大大增强。
推动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主战场,第一书记不仅要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与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做好贫困人口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同时更要在立足任职村资源优势、分析原因基础上,发挥自身特长,制订脱贫规划,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培育产业、引进项目……不仅自己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打头阵、当尖兵,更要团结与带领群众找良方、拔穷根。
财政部派驻湖南平江县横冲村第一书记高杰,便带动村民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创新创业,将许多村民家中的闲置房屋翻新建设成民宿,并牵头注册成立了横冲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培训,统一配备家用床品、洗漱用品。合作社与加盟农户按3∶7的比例分配经营收益,互利双赢。原本集体经济零收入的横冲村,发展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热点村、集体经济示范村。(www.xing528.com)
在第一书记的精心“培育”下,各类产业项目、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这些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与项目,不仅令贫困村彻底拔掉了穷根,更给村庄留下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为民办事服务。第一书记定点扶贫村往往基础设施薄弱,有些地方甚至是因为水、电、路不通而贫困,有些地方则是因为贫困,当地学校、房屋等建筑破烂不堪。第一书记们入村后,往往会竭尽所能,为群众们解决水、电、路、学、房等实际困难。
杨传杰是安徽太湖县九龙村的第一书记,刚驻村时,全村28个村民组有13个不通路。他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帮助村子修了长达12.8公里的道路、多达35处的农田水利,真正形成了小山村组组通水泥路,农田旱可浇、涝可排的局面。
提升治理水平。第一书记驻村后便会通过与村“两委”成员谈,入户与群众谈等形式,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村内重点矛盾等问题,一方面摸清村民所盼所想,一方面征求发展意见与建议。
明确了群众意见、村内情况后,第一书记会与村“两委”严密配合,立足村情,围绕基层建设、村内发展、服务民生等重点职责,明确工作重点。在多方意见沟通中,展开长期与短期的工作谋划,帮助村级组织运转更规范。
广大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带领村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行,取得了喜人成绩。
严管厚爱,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第一书记队伍并非从一开始就表现卓越的:驻村后,有些怕被原单位遗忘,在村里待不了几天便要跑回去看看;有些怀着“用扶贫镀金”的思想,驻村任职浮于表面;有些干事缺资源、谋事少拍手,干了许久还不出实绩……针对第一书记这些“待不住、下不去、干不好”的问题,各地建立健全机制,立足于严管厚爱原则,切实做到精心培育、精细管理。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了省级层面上的第一书记管理办法。
明确立体式管理体系。为防止出现“管理真空”,《通知》要求,第一书记管理权限应以县乡为主、多方共管:由县级党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县级党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担负直接管理责任。河南、广西等地多部门联合,成立“第一书记管理办公室”、市县成立“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四川广安市给派员单位、乡镇党委、第一书记三方列出负面清单,画明红线,集聚工作合力。这些举措都进一步精细化了立体式管理体系,确保了第一书记在岗有为。
用刚性制度约束日常管理。各地普遍建立了第一书记工作例会、公开承诺、定期汇报、请假销假、廉洁自律等制度。北京、宁夏、吉林等22地明确规定,第一书记每月在村工作时间要在20天以上;山东、湖北等地针对廉洁问题,出台了第一书记“不吃请、不饮酒、不插手发包工程”等“十条禁令”;天津、海南、广西等地,通过巡回督导、随机调研、电话查岗等多种形式,对第一书记在岗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到岗履职但不到位者会被谈话提醒,督促整改。
以综合考评激发干事活力。针对第一书记展开的各类考核,如何才能考准考实、评出效果?江苏、新疆等地不仅建立日常考核制度,同时更配合季度观摩、半年考评、年度总评等综合评价办法。黑龙江、江西则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采取现场查看、资料查阅、考核组与群众测评等多种方式展开综合评价。
用严管厚爱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第一书记身在一线打硬仗,各地皆在积极健全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除保障原任职待遇外,各地政府还对第一书记给予资金、精神、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浙江、海南、河北、河南等地,不仅派出拥有职能、资源优势的单位支援第一书记的工作,更为第一书记安排了专项帮扶经费,用于支持村里发展。
两年多时间里,全国第一书记队伍中,共有1.9万人因工作突出受到表彰奖励、3.6万人得到提拔晋升— —将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已是通用做法。
同等条件下,表现优秀者优先使用,那对于那些不胜任、考核不达标的第一书记又要如何处理?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动真碰硬,结合暗访督导与考核结果,两年多时间内,召回调整了7000余名不胜任的第一书记。安徽滁州市等地还明确规定,被召回的第一书记在两年内不得提拔。
正是因为广大第一书记牢记党与人民的重托,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中国精准扶贫事业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案例来源:《经济日报》)
★脱贫启示
第一书记扶贫是我国开展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意在通过向贫困地区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注入领导力资源,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以第一书记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精准脱贫速度。而海南、黑龙江等地的真实事例证实了,向基层党组织输送第一书记,不仅能有效增强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党员凝聚力,而且能在实现精准脱贫基础上,有效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不断增强贫困村发展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