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脱贫标准:探析两不愁与三保障模式

脱贫标准:探析两不愁与三保障模式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2019年,老谭全家纯收入首次超过2万元。52岁的村民李言琼在丈夫去世后,独力支撑家庭。她本身患有尿毒症,常年靠血液透析稳定病情。

脱贫标准:探析两不愁与三保障模式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故事

再看华溪村:曾深度贫困,如今全民脱贫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一下飞机,他就转乘火车、汽车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在华溪村深入贫困户家中,看过粮仓、揭过锅盖以后,总书记召开了院坝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曾经深度贫困的老乡们,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老谭的治病新体验

谭登周是华溪村村民,当地人称他老谭。老谭家境贫寒,文化程度不高,不善言辞,以外出务工为生。一次意外全身严重摔伤,产生的医药费高达16万多元——这样一笔高额费用,老谭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根本无力担负。老伴有风湿、高血压慢性病,自己又被摔得站不起来,以后日子怎么办?

躺在县医院病床上的老谭正在为医疗费用犯难之际,医生却给他带来了好消息:国家有贫困户医疗保障政策,按政策,老谭与老伴医保报销比例可达90%,而且,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住院4个多月的时间,谭登周只出了1万多元。

不仅如此,医院还为老谭夫妻建立了健康档案,配了专门的家庭医生:老谭的病要慢慢养,老伴的慢性病更需要“治未病”。此后一年间,老谭和老伴治病共花费了3.4万多元,报销后,老两口只用出3400多元。

老谭说,以前自己和老伴身体不舒服时,能扛就扛过去,根本不敢去医院。现在有了国家的医疗报销制度,看病花钱少,有病及时治,家庭医生还主动上门问诊,“要不是国家医保政策好,我们哪敢去看病?”

小学都没有读完的谭登周在出院以后写了一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共产党好。”

如今的老谭和老伴开始在家养蜜蜂、卖“土货”,“政策再好,咱也不能躺着向国家要”。2019年,老谭全家纯收入首次超过2万元。“趁着身体还能干,再干几年。”老谭规划着,把儿子儿媳叫回家,一起开个农家乐,争取把农家乐干成华溪村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邋遢哥”的精神新面貌

放到2017年,华溪村村民谭万生还是让入村扶贫干部谭祥华最头痛的村民:或许是因为身体残疾,作为贫困户中的贫困户,谭万生性格非常孤僻,他总是爱和谭祥华公开作对,甚至在扶贫会议上公开起哄:“你这能成事儿?”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事后谭祥华多次上门,试图沟通,却都吃了闭门羹。

这样一个爱公开“捣乱”的困难户不解决,村里扶贫工作都成了问题。可怎么解决?谭祥华通过旁人了解到,谭万生年轻时其实挺开朗,但后来出去打工,拇指被机器打掉了,老板却一分钱不赔。从那以后,他就习惯事事挑刺了。

了解到这一实情,谭祥华苦思后认为,谭万生的心结源于自卑和不信任别人:身体上的残疾,让他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被伤害的经历,让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好人。这样的人,只有精神上先脱贫,物质上才可能脱贫。

最后,谭祥华想到了一个奇招:谭万生居住的溪口又脏又乱,如果从溪口区域开始推行文明积分,不仅能激励谭万生发生改变,对整个华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帮助!

说干就干。谭祥华向组织打了报告,制定了“文明积分制”的详细规则:家内、门前卫生工作做得好,加分;孝顺老人,加分……积分多了,可以去超市直接当钱买东西。奖励资金部分来自乡里的拨款,部分来自对口扶贫援助。

刚开始时,谭万生还起哄旁观,但当他发现周围的人都得到奖励后,虽然依旧嘴硬,行动却慢慢有了转变:起先是自家门口变得干净起来,再后来,开始往干净利落里收拾自己。

谭祥华立即把握时机,在公开会议上表扬了谭万生,指出他的点滴进步:不仅卫生搞得好,而且主动孝顺父母。“我前几天遇到谭万生的妈妈,他妈妈说,之前谭万生都不关心老人,现在,他不仅主动给父母端洗脚水,还守着妈妈洗完脚去倒水。在孝顺这方面,你们谁也没有谭万生做得好!大家给他鼓鼓掌!”在掌声中,谭万生竟然第一次开始不好意思起来。(www.xing528.com)

过后,谭万生第一次主动跟谭祥华打招呼——谭祥华知道,这个犟拐拐变了。不久后,从旁人嘴里,谭祥华知道了谭万生对自己的评价:“人家谭祥华说到做到,不玩虚的!我就服这样的人!”

如今,谭万生说话少了阴阳怪气,走路昂首挺胸,脸上有了笑容,更成了坚实的扶贫政策拥护者。

随着有名的犟拐拐、老邋遢变得越来越体面,整个村子的面貌也发生了质变:道路越来越整洁,环境越来越美丽,吵架的少了,讨论干活挣钱的多了,群众的生活态度也越来越积极。

华溪村的脱贫新景象

在华溪村的扶贫攻坚战中,谭登周、谭万生并非个例。

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85户、302人;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华溪村时,村中还有8户19人未脱贫。

为了带领这些贫困人口脱贫,当地政府与基层干部付出了巨大努力。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住房条件极差的群众,当地政府按照政策,将他们纳入易地搬迁扶贫范围——华溪村村民冉茂叔便是其中一员。按照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原本住在华溪村山上的冉茂叔与儿子不仅以每平方米190元的标准,获得了16万元左右的复垦费,同时,还搬入了中益乡柿子坝居民点50平方米的新房,更可享受人均1.5万元的易地搬迁扶贫补助。

52岁的村民李言琼在丈夫去世后,独力支撑家庭。她本身患有尿毒症,常年靠血液透析稳定病情。2019年,她的左腿因肿瘤又动了手术,再加上儿子在读职高、女儿在学技术,原本就不宽裕的日子更加艰难。

因病致贫后,当地政府根据相关政策,为李言琼一家“配套”了一系列的帮扶举措:确定帮扶责任人,帮助李言琼从简陋农房搬入拥有终身居住权的70多平方米的居民点小区房;将李言琼一家人纳入低保,一年有近万元的兜底收入;通过医保报销,李言琼的肿瘤手术医药费自费部分只需支付不到2000元,平日血液透析费用也在医保范畴内;李言琼儿子读书的相关费用被减免,没有因贫失学。

不仅如此,村里还为李言琼本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年下来有6000元的收入。2019年,李言琼一家顺利脱贫。

为了斩断穷根,华溪村还发展起了黄精产业,43岁的谭启桂一家,便靠种植黄精脱了贫。

谭启桂一家的生活原本还过得去,没想到,丈夫张寿明患了结肠癌。要不是医保报销了90%的费用,8万多元的手术费就能压垮他们一家。村里大面积种植黄精以后,谭启桂“返包”了3.5亩黄精地,1亩土地三年能拿到2000元的管护费;再加上流转了2亩多的土地,一年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

由于群众基础好,谭启桂被推举为村里的综治专干,每个月有1700多元的工资。身体恢复得差不多的张寿明,也在村里安排的公益岗位上干了一年,全家又增收了6000元。

因病成为贫困户一年后,谭启桂一家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谭登周、谭万生、冉茂叔、李言琼、谭启桂……,2019年,华溪村8户19人,全部脱了贫。

华溪村的变化是中国大地上每一个贫困地区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摆脱贫困,一个个生动的变化阐释脱贫,中国,正在创造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奇迹。

(案例来源:《重庆晨报》、华龙网、腾讯网)

★脱贫启示

倘若贫困是“生病”,那么“两不愁三保障”就是检验“痊愈”与否的“硬指标”,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一目了然、不容作假。“两不愁三保障”不仅关注扶贫对象的基本物质生活,更关注其享受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情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要坚持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大扶贫力度,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