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政治意愿和决心,还需要有方式和能力去解决贫困问题。贫困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扶贫对象是能力最弱的,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陷入贫困。要解决贫困问题就需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同时还需要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取得大规模的减贫成就,成为第一个消除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利用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中国大规模的减贫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高效的组织系统,动员了全社会各种资源,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帮扶策略。
1.脱贫攻坚管理体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要解决贫困问题首先需要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解决谁去帮扶的问题。中国政府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负责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并把精力集中在贫困县如期脱贫上。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扶贫开发任务重的中西部22个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每年要向中央作扶贫脱贫进展情况的报告,年度考核评估落后的省级领导要被中央约谈。省级党委和政府向市、县、乡镇提出要求,组织对脱贫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估,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制,杜绝虚假脱贫。
2.县级干部的考核、任免和脱贫攻坚责任
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县级党委和政府组织实施,如何确保脱贫任务重的贫困县的主要领导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上就特别重要。中央在脱贫攻坚期内要求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实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的干部管理制度。这就意味着贫困县的主要领导(书记和县长)在脱贫攻坚期间都不能调动,必须对本县的扶贫负责到底。这涉及全国832个贫困县的主要领导,是前所未有的组织措施。中央同时调整了对贫困县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不简单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对与减贫脱贫紧密关联的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的考核。这些组织措施有效地促使贫困县的领导从以往主要追求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转向主要关注贫困人口的脱贫和人们实际生活的改善。(www.xing528.com)
3.驻村帮扶和村级扶贫治理
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最终要落到实处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村级组织的责任心和能力,村级组织直接与贫困户打交道,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村级扶贫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脱贫攻坚的成效。贫困村通常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质量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年轻人和文化程度高的人口大量外出。村干部老龄化问题严重、综合素质差,村级组织涣散,仅靠现有的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要完成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是不可想象的。考虑到贫困村治理能力弱这一现实状况,中央决定对所有贫困村派出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目的就是要加强贫困村的综合治理特别是精准扶贫的能力。驻村工作队通常来自上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高,驻村工作队的队长(第一书记)还是派出单位的主要领导或部门领导。驻村工作队一般不少于3人,每期驻村时间不少于2年。干部驻村期间不承担原单位工作,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到所驻贫困村,确保全身心专职驻村帮扶。脱贫攻坚期内,即便退出贫困村序列的,驻村工作队也不得撤离,脱贫不脱政策,防范返贫问题的产生,确保脱贫攻坚质量。2016年以来,全国驻村干部近300万人,驻村帮扶大大促进了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
4.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扶贫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为此,中国政府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扶贫开发工作格局。不仅政府各个部门都参与扶贫,还动员社会力量也参与扶贫。政府主要负责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两块,专项扶贫主要是国家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由扶贫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直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例如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行业扶贫主要是农业、水利、交通、住建、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承担相应的扶贫任务。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诸如危房改造、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修复工程等行业扶贫措施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动员、倡导和部署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1979年便开始组织六省(市)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1986年就启动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县的工作,1994年开始组织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的省市。各类企业大规模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家庭发展产业或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更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社会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在教育、医疗、社区发展等方面参与扶贫。改革开放以来,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参与中国的减贫进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一直和国际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积极学习先进经验,而不是简单接受援助,从而避免落入“援助陷阱”。例如,中国借鉴了国际上的参与式扶贫、社区综合发展、小额信贷等理念和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