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确新闻报道:问题与原因

精确新闻报道:问题与原因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确新闻报道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调查要件不全有些精确新闻仅报道结果,而对调查的对象、样本量、调查方法缺乏必要的交代,影响其可信度。(六)图表制作粗糙有些数据新闻采用的图表,制作粗糙,逻辑不清晰,数据不准确,无法给受众带来充分有用的信息。(七)数据堆砌,缺乏解释有些数据新闻只是将数据摆出来,而没有对数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分析,没有体现新闻的价值。

精确新闻报道:问题与原因

精确新闻报道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调查要件不全

有些精确新闻仅报道结果,而对调查的对象、样本量、调查方法缺乏必要的交代,影响其可信度。例如,《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7日刊登的新闻《九成女大学生恋爱不考虑婚姻》,没有交代调查执行机构,仅以“据当地媒体报道,此次调查,共向女生发放问卷900份,回收657份有效问卷”带过,虽然文中作者也表示这个调查缺乏代表性,但是登在这份严肃报纸上是不适合的。

(二)“自愿抽样”导致出现“问题数据”,如网络调查的非代表性

“自愿者调查”的调查结果只能代表接受调查的部分人口意见,不能做更大范围的推论。常见的网络调查就是基于自愿样本,如2004年10月下旬,许多媒体都报道了杜蕾斯公司宣布的一个全球性调查报告结论:“世界范围内,每人平均拥有10.5个性伴侣。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最多,为19.3人。”因为其抽样程序是不规范的,自愿样本不具代表性,且填答过程缺乏控制,导致得出的数据也是有问题的。

(三)推理不当导致产生错误结论

有的精确新闻出现错误结论并非因为调查本身出现问题,而是推理不当造成的,甚至有篡改数据、曲解原意的情况。如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报告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个微博热点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指出这些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而当晚《北京晚报》刊登《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一文,当天深夜人民网官方微博难掩愤怒,直言这篇文章原本是该网的舆情分析报告,而《北京晚报》刻意篡改有关数据和说法,对广大网友造成极大误导[2]

(四)由于“商业诱惑”而变成“软性广告

有些精确新闻在调查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商业利益,用貌似科学的数字来做软广告。如某热水器厂家出资做全国热水器用户满意度调查,结果该厂热水器在各项满意度均名列第一,不免让人怀疑该调查的商业目的。对于这个问题,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重视经济利益,但不为利益所动而偏离职业道德重心。同时,媒体要弄清调查者、调查样本与被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要确信他们之间没有利益诱惑、完全中立的调查立场方可撰稿和刊登,避免充当某类商品或某个企业广告宣传或商业宣传的工具。

(五)精确新闻制作粗糙,缺乏可读性(www.xing528.com)

有些精确新闻制作粗糙,如新闻中采用的图表,制作粗糙,逻辑不清晰,数据不准确,无法给受众带来充分有用的信息,或者有些精确新闻只是将数据摆出来,而没有对数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分析,没有体现新闻的价值。

精确新闻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方法训练;媒体本身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精确新闻的认识不到位;精确新闻的报道成本较高,媒体无法大规模开展;宏观政治和文化环境的限制等。为改善上述问题,精确新闻报道要能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谁做的调查、如何调查的、调查了谁(没有调查谁),统计差异等于现实差异吗,统计推断是否有意义。如此,才能够是一条合格的精确新闻。

(六)图表制作粗糙

有些数据新闻采用的图表,制作粗糙,逻辑不清晰,数据不准确,无法给受众带来充分有用的信息。

(七)数据堆砌,缺乏解释

有些数据新闻只是将数据摆出来,而没有对数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分析,没有体现新闻的价值。

精确新闻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方法训练;媒体本身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精确新闻的认识不到位;精确新闻的报道成本较高,媒体无法大规模开展;宏观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的限制等。

精确新闻要能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谁说的?如何调查的?调查了谁(没有调查谁)?统计差异等于现实差异吗?统计推断是否有意义?如此,才能够是一条合格的精确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