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体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群体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群体的定义、特征及类型1.群体的定义群体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群体的组织性。集合行为所产生的人群,与我们通常所讲的一般社会群体或组织群体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现象加以考察。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群体的定义、特征及类型

1.群体的定义

群体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所谓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多个个人的集合体”[2]。在这个定义下,群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家庭、朋友、近邻街坊、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包括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等;既包括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也包括存在着制度化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职能群体,如政党、军队、团体、企业等。

2.群体的特征

岩原勉认为,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一是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是指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而集合到一起的;二是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我们消费者”“我们青年人”“我们工薪阶层”等,“我们”体现了一种主体共同性[3]。这两个特征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群体的组织性。

3.群体的类型

不同学者对群体有不同的分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为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和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4]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将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把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verband),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另一位德国社会学家L·威瑟也依据组织性的强弱,将群体分成两类,一类是组织群体(organization),另一类是非组织群体。无论初级群体还是次级群体或者是组织群体,都是社会生活中较为稳定的群体[5]。在研究现实社会现象之际,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另一种群体的存在,这就是由临时的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所产生的聚集的人群,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称之为“乌合之众”(crowd)。集合行为所产生的人群,与我们通常所讲的一般社会群体或组织群体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体现象加以考察。

(二)群体传播

1.群体传播的定义

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条件,其中最基础的条件有三项:(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群体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www.xing528.com)

2.群体传播相关概念

(1)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群体意识即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3)群体压力

在群体内部,传播活动经常是在“一对多”或“多对一”、“少数对多数”或“多数对少数”的场合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群体压力。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4)趋同心理。

趋同心理,也叫作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如“沉默的螺旋”的形成过程,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