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传播的动机及其心理需求满足

人际传播的动机及其心理需求满足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最后,人际传播能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也具有人际传播的需求,这种需求以不同程度存在于马斯洛所定义的五个层次的需求上。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人际传播的动机及其心理需求满足

(一)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个人为什么要与他人进行传播?换言之,人际传播的动机是什么?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看,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狭义上的,即关于生产、生活社会的有用情报。

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协作,同样不能生存。社会协作是广泛的,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角色分担,也包括各种活动中的行动协调。世界上没有纯粹属于一个人从事的活动,许多表面上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二人以上的多人合作和配合的基础之上的。要谋求与他人合作,就必须积极进行说明、解释、协商等各种各样的人际传播或沟通活动。

再次,人际传播不仅通过他者视角增强自我了解,也能增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是个人与他人建立有效社会协作关系的基本前提,通过人际传播可以获得人生经验,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所以,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最后,人际传播能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通过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倾诉、宣泄和分享等,实现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

(二)人际传播动机相关理论

人际传播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信件、电话)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关于人际传播动机的相关理论主要有:

马斯洛需求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www.xing528.com)

根据该理论,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人也具有人际传播的需求,这种需求以不同程度存在于马斯洛所定义的五个层次的需求上。

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约哈里之窗。约哈里之窗指由约瑟夫·勒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英厄姆(Harry Ingham)二人提出的个人在人际信息交流中构成的知觉模式,它用窗户式的图形表现自我知觉和他人对自己的知觉的四种心理区域(图2-1):自知人亦知的为“开放区域”,人知自不知的为“盲目区域”,需要从别人处得知关于自我的信息,自知人不知的为“秘密区域”,要想人际沟通效果好,必须坦诚,缩小“秘密区域”,自不知人亦不知的为“未知区域”,增加人际的信息交流,缩小这个区域。

图2-1 约哈里之窗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之间交往状况的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互之间“自我展示”的程度。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自己对别人开放的区域越大,往往容易获得对方相一致的开放区域。一般而言,尽量扩大“开放区域”,缩小“秘密区域”,多向对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