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处在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及实施要求。而城乡一体化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全借力于我国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1)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于城镇化的质量提高以及城镇品质的提升,而其外延主要表现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融合。所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走内涵式城镇化发展道路,才能促进其外延作用的发挥,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度、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有实质性改变,仍将长期存在,这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制瓶颈,也使得我国城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引致城乡关系分离甚至对立。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其仍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影响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直面这一不争的事实,并以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另外,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从追求速度向注重提升质量转变,不太可能以每年1% 的速度增加,从而使得农村人口仍将大量长期存在。
再加上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状况限制等因素,决定我国新型城镇化绕不开城乡分离长期存在的现实基础。因此,新型城镇化绝对不是在短期内将所有乡村全都发展为城市,两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同的,两者并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城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必然。这种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以及对立矛盾冲突,是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的差异与对立,在一定特殊历史阶段、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之际,只有存在这种矛盾和对立,才能更好地推进人类历史的进步。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但绝不是走封建社会的城市乡村化,也绝对不是如始于20 世纪60年代的北欧、西欧,蔓延于七八十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即由于城市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的出现,而使人口、功能区的设置等方面呈郊区化的趋势。新型城镇化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乡村城镇化,即不仅仅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片面城市化,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空间景观等多个方面,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管理机构和思想价值观念等在内的诸多因素均由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演变为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此外,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因长期城乡二元分割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绝对不能像传统城镇化那样一味强调农村支持城市、更加加大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系数,绝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利益来换取城市的发展,终究因城乡、区域间差距过大而导致城乡分离、社会对抗;而应集中致力于走城市反哺和支持农村的道路、带动农村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和途径,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目标。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口、产业、财富、智力、信息向城市聚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和强化;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城市功能和作用对农村边远地区的辐射效应,防止极化效应的出现,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得农村与城市间攫取财富的能力和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均等,乡村与城市居民能共同继承、创造和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得农村在经济生产条件和方式、生活方式和质量、经济收入、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逐渐消除与城市的差异,实现城乡均质,最终达到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共同富裕。
(2)公共物品均等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公共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健康良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基于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只有提供更多的包括电水气、邮政、电信、民航、铁路、汽车等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教、医疗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气象服务、公园绿地、道路管理、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诸多方面在内的公共物品,实现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才能更好地为满足城乡居民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才能为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这一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长远目标提供实现的基础和途径。(www.xing528.com)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私人消费品短缺的经济时代不复存在,但逐渐突出的演变成了公共产品的短缺时代和非均衡配置时代,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公共物品城乡非均衡配置、农村公共物品短缺现象又是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党和政府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地区、城乡、贫富三大差距的制度保障,并确立了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中心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因此,新型城镇化首先应注重发展保障民生需求的公共卫生、社保、义务教育、公共安全等公共消费品,并严格控制享受型甚至是奢华型公共消费品。应扩大政府消费中关于公共产品和服务部分,尤其是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比例;财政投入重点应逐步从经济建设服务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扩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幅度和范围。只有尽量实现城乡的均等化、公平化,更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物品消费需求,才能真正为逐步消除城乡差异、走向城乡一体化提供基础和条件,使城乡居民有更多的购买力用于私人家庭消费,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并防止因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而加剧阶层利益冲突以及阶层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真正实现以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股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推动力,推进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几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城镇化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应走城市化道路与工业化进程相互协调的道路,应尽量消除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率、密集性投入”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取而代之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排放、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率、知识型投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此相适应,“低成本、低水平、摊大饼式的粗放型”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也必然应转变为“高效率、高质量、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才能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才能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由此可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和条件,而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空间优化配置、影响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消除工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的良性循环。
与粗放型、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相配合的传统城镇化,一般只注重土地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却忽视了人类社会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将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而新型城镇化与内涵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呼应,一定应致力于城乡的统筹和融合这一目标,重视生态功能的培育,以解决一系列伴随工业化而产生的环境恶化问题。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市生态化,尽量发展绿色低碳城市,走环境友好型道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城市生态功能的培育和发挥将影响着新型工业化发展、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同时也将影响到与周边乡村、外围城市或区域的关系。
(4)信息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条件,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和支撑。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密不可分,需要信息化的带动,又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三次产业的关系在新型工业化将信息融合入工业后,变得相互交错、界限不再清晰,有的甚至出现产业融合,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实现的基础条件。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优化高效地配置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这促使数字城市建设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结合、作为工业化高级空间存在形式的加快,以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健康运行的目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强了城市竞争力。而另一方面,信息化因扩大了工业化的范围、使得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信息基础设施影响了城市的投资环境;而且信息化使得工业产业出现分散化、小型化的可能,从而降低了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效应、并影响着中心城市体系的调整;而城市规划管理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此外,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兴技术能广泛快速及时地由城市传播到乡村,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得农民能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科技文化教育差距;信息化还拉近了城乡的距离,使城乡居民都能够通过信息手段均等地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沟通交流机会和有益于生产生活的有效信息和资源,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信息差距,减少城乡交换的不等价、不合理,为农村提供与城市在市场中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得城乡一体化这一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行有了可实现的手段与有力支撑。
正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这种密切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指出要“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城乡发展失衡、差距不断拉大,只有以工业化为动力、城镇化为主导、信息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条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信息服务工业和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互动,才能在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结构、生活消费、收入分配、科技文化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真正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质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