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也是关键区域。从中国扶贫工作开始以来,就把西部地区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始终不渝、一以贯之的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和全力帮扶。西部地区的彻底脱贫之日,也将是中国扶贫工作结束之时,是全国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安定区既是全国重点贫困县区,也是全国14 个连片特困地区祁连山片区贫困地区之一。我们以安定区为例进行分析总结。
1)西部地区扶贫工作阶段划分
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安定区的贫困是在全国有名的。建国以来就得到了国家的救济和帮扶。1983年,安定区被国务院确定为“三西”农业建设重点扶持县。1998年年底,全区整体基本解决温饱。2002年,安定区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确定了19 个扶贫开发重点乡(撤乡并镇后合并为14 个)、134 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安定区扶贫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救济式扶贫阶段(1955年—1982年)。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解决人民生产困难为重点。1955年以前,安定区对于人民的生活困难是通过两种途径解决的。一是采取自由借贷,互通有无;二是通过减租减息和土改,分配斗争果实。仅1951年全区通过自由借贷解决粮食6009 多石,分配斗争果实1.2873 万多石,解决了1.2 万多户人的生活困难。1955年以后,则通过发放救济款和返销粮来解决群众的生活。1955-1985年的31年中,累计发放救济款1475.6 万多元,返销粮33906 万斤(见表8-1)。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年景,主要是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灾民进行生活救济。比如全区北部的干旱灾害,从1969年至1985年,拉水经费累计达121.8435 万元;全区冬天的寒冷灾害,从1951年至1983年,累计发放冬令救济款51.8871 万元。
表8-1 1956-1985年安定区发放救济款额摘年统计表
注:据《定西县志》数据整理。
(2)攻坚式扶贫阶段(1983年—2000年)。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1983年,安定区作为甘肃中部地区20个干旱贫困县的代表,被国务院列为“三西”建设重点扶持县。从1983年到1993年,安定区坚持“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原则,立足当地资源,大办乡镇企业,推广科学种田,在大多数群众初步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以实现“两个稳定(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区扶贫工作水平取得了较大成绩。到1993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84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5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2年的105 元提高到1993年的562 元,净增457 元;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23.67 万人,减少到1993年的7.7 万人(按1992年提标后计算则为11.03 万人);农村贫困面由1982年的70% 下降到1993年的15.6% (按1992年提标后计算则为29.30%)(见表8-2)。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贫攻坚的重点向贫困片带转移,安定区从解决贫困户的吃粮、吃水、花钱三大问题入手,分别按照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温饱户稳定解决温饱、稳定户奔小康三种类型,制定落实扶贫方案,大规模组织实施以温饱工程、“121”雨水集流工程、马铃薯工程、梯田建设工程为主的扶贫到户措施,探索出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齐抓、“三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并举的新兴扶贫开发路子,总结出了“梯田+水窖+科技=基本解决温饱”“ 市场+龙头+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模式,1998年,全区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8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5 亿元,粮食总产达到1.26 亿公斤,农民人均产粮达到32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58 元,比1993年净增696 元。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11.03 万人下降到1999年0.56 万人,农村贫困面由1993年的29.30% 下降到1999年的1.41% (见表8-2)。
表8-2 1982~1999年安定区贫困状况统计表
注:据《安定区志》资料。
(3)产业式扶贫阶段(2001年—2013年)。以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从2001年开始,安定区以“一体两翼(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培训)”为重点,培育壮大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面提高扶贫质量和水平。坚持用特色经济理念狠抓马铃薯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导模式;坚持用生态经济理念狠抓畜草产业,打造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理念狠抓劳务产业,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到2006年年底,全区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达到1200 元,农民人均从畜草产业中收入达到345 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780 元。同时,全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在1 镇34 村开展了参与式整村(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实施了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扶贫开发项目,为每个村培育了一个以上的主导产业,为每户贫困户安排了一个以上扶贫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763元,较2000年净增505 元。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年底的2.2万人下降到2006年年底的0.86 万人,农村贫困面由2000年年底的5.7%下降到2006年年底的2.3%(见表8-3)。
表8-3 2000-2010年安定区贫困状况统计表单位:个、元、万户、万人
注:据《安定区志》资料整理。
(4)精准扶贫阶段(2014年—至今)。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重点。从2014年开始,安定区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阶段。区上立足区情、乡(镇)情、村情、民情,与全省开展的扶贫行动结合起来,紧盯“五年脱贫,八年小康”和图表式管理的要求,对照甘肃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体系所包括的6 大类23 项指标,将全区244 个行政村列为联系村(其中贫困村134 个),15268 户特困户列为联系户,将扶贫任务靠实到省、市、区163 个单位(企业)和13093 名干部职工身上,坚持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深入论证“三步走”原则,指导完善“两规划一计划”(即联系村小康建设规划、单位联村工作规划和特困户脱贫致富计划),并把小康建设指标逐项分解到年,细化到村组农户,使帮联措施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2)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
2014年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东部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帮扶下,西部地区全面有效落实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绩。安定区贫困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10.49 万人减少到2017年年底的4.55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8.1% 下降到12.1%,四年时间减少贫困人口6.97 万人,年均减少1.74 万人。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107 元,增加到2017年的7100 元,年均增长748.25 元。
(1)精准施策确保精准发力。为了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安定区研究制定了“1+16+6”一揽子精准脱贫政策措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展开。在具体工作中,创新提出了“五进六不准”脱贫对象识别办法,先后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 万户8.15 万人,并全面落实了平台建设“八个准”、村级作战“五张图”、贫困农户“三本账”。将贫困户家庭成员、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人均纯收入、帮扶措施等信息详细录入全区精准扶贫电子工作台账,为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到户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五大工程”。
(2)突出重点保证工作重点推进。安定区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坚持扶贫对象识别到户、扶贫规划制定到户、扶贫项目落实到户、扶贫责任靠实到户、扶贫成效考核到户的“五到户”措施,采取统筹式、合作式、精准式、开放式、“造血”式等多种扶贫方式,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科技推广应用、劳动力培训输转、基层组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区马铃薯、草牧业、蔬菜等富民产业蓬勃发展,贫困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贫困户思想观念、科技能力、产业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全面提升。
(3)打造平台服务精准扶贫。安定区探索创新扶贫模式,运用市场思维和办法,精心打造六大平台,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推进。一是通过项目撬动,打造市场主体参与平台。以扶贫项目资金、财政贴息资金等为依托,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企业+基地+ 农户”“合作社+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契约关系和帮带机制,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富带贫的扶贫工作格局。二是通过金融支撑,打造互助资金增信平台。全面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确保贷款资金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充分发挥扶贫互助资金助农增收作用,启动实施了扶贫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计划,构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融资新平台。三是通过主体带动,打造农机作业服务平台。按照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农民满意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企业家+经营农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破解了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出现撂荒、比较效益下降的问题。四是通过电商扶贫,打造电子商务创业平台。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创建电子商务创业园,建成区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电商扶贫网络。五是通过能力提升,打造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围绕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采取“政府下单、农民点菜、部门主厨”的方式,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整合人社、教育、扶贫、农业、畜牧等部门培训资金,以务工专业技能和使用农业技术为重点,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思路的优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六是通过借力发展,打造社会力量帮扶平台。坚持把引进外力借力发展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实现精准扶贫与帮扶行动深度融合、纵深发展。实现了贫困村省市区三级单位联系全覆盖,实现帮扶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联系帮扶全覆盖,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贫困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做到了帮扶力量向扶贫对象聚集。
(4)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安定区扶贫工作重点突出帮扶行动助推精准脱贫、创新机制助推精准脱贫、投入保障助推精准脱贫、金融支撑助推精准脱贫、社会政策助推精准脱贫,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力开展帮扶服务,切实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探索完善了“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和“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户”等市场主体带动模式,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各类金融贷款10.1 亿元,发放农村低保、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金1.4 亿元。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6327.09 万元,年均2826.93 万元。其中,“三西”专项资金16085.63 万元,年均595.76 万元;扶贫贷款28768 万元,年均1065.48 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2115.15 万元,年均819.08 万元;财政扶贫资金9358.31万元,年均346.6 万元(见表8-4)。
表8-4 1986~1999年安定区各类扶贫资金投资完成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www.xing528.com)
注:据《安定区志》资料。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中央、省财政资金,贫困地区发展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
续表 2000~2010年安定区各类扶贫资金投资完成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
续表
注:据《安定区志》资料。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中央、省财政资金,贫困地区发展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
(5)精准考核倒逼政策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落实关键在干部,对干部帮扶工作的精准考核有助于更好地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安定区制定出台了《安定区精准扶贫业绩考核评价意见》和《安定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准扶贫业绩考核办法》《安定区区直部门精准扶贫业绩考核评价办法》《安定区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安定区乡镇扶贫工作站考核办法》《安定区助推精准扶贫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考评办法,形成了“1+5”的精准扶贫考评机制和鲜明的工作导向、用人导向,以精准考核倒逼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与此同时,安定区全面落实工作基础夯实、政策落实精准、资金投入保障、动态管理科学、扶贫方式创新“五项”保障措施,为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区上先后调整充实了扶贫攻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区上四大班子领导包抓乡镇包抓贫困村工作机制;整合人员力量,专设了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成立了扶贫合一的乡镇工作站,配备了副科级扶贫工作站长和专职扶贫工作人员;成立了以帮扶干部、乡镇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为主力军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全面落实扶贫政策,确保做到应扶尽扶,精准帮扶。
3)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但是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贫困村20 项和贫困户11项退出标准,西部地区的精准脱贫任务还十分繁重,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比如安定区,虽然引洮工程一期通水,绝大部分农户通上了自来水,但是农村供水的稳定性、农户饮水的安全性仍需要加强,特别是供水川区用水效益的扩大也是需要提高的方面;农村电网末端村户低电压问题比较突出,全区19 个乡镇中的11 个乡镇的50 个村还需进行农村电网提升改造;自然村道路网络体系不完善,仍有许多村内“断头路”和产业“瓶颈路”需要打通,全区还有4086 公里自然村道路没有硬化;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全区还有1900 多户农村C级危房没有全面消除;全区有60%的自然村和75%的需求农户没有通上宽带网络,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
(2)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由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以体力型、季节性为主的务工人员市场需求急速下降,劳务报酬也呈下降趋势。除了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之外,产业收入也由于小规模经营产量已趋上线,再加上农产品价格遭遇“天花板”下压和“地板”上升的双重压力,收入空间严重压缩。如果不能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比如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在市场收益的链条中比如鲜活农产品销售方面等等环节取得突破,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仍然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3)集体经济发展受困。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级脱贫的重要指标。但是,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交通区位及诸多因素影响,村级集体积累十分薄弱,经营能力欠缺,发展潜力不大,严重制约着集体经济的发展。从安定区来看,全区135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47 个,只占34.8% 。并且这些收入,有的是近两年通过项目扶持发展起来的,有的是靠租赁土地、出租商铺等带来的,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经营效益十分低下。这些有收入的村,几乎都是地处乡镇所在地和交通沿线的村。而地处山区特别是深山区的村级组织,大多数没有村级积累,集体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资产价值较低,再加上交通区位影响,难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4)返贫现象比较突出。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能力的限制,一部分农户的脱贫是低水平、浅层次的,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者特殊情况,因病、因学、因婚返贫问题相当突出。比如安定区,2017年全区剩余的1.44 万户4.55 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有1783 户6064 人,占贫困人口的13.3% ;因学致贫返贫的有1524 户6539 人,占14.4% 。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的任务相当艰巨。
(5)落后观念仍然存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比较落后的思想观念。有的贫困户为持续享受精准扶贫和低保等政策,达到脱贫标准也不愿脱贫;有的贫困户在收入调查时故意隐瞒或有意不交新农合、养老保险;有的子女不尽养老义务,把老人单独列为贫困户,把责任推给政府;还有部分群众安于现状,怕的不是穷而是干,让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让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让外出务工怕出苦力、受不了那份罪,宁愿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少数贫困户依赖于帮扶政策,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主动脱贫意识不强。
4)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策
(1)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内生动力。西部地区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方式,讲清党和政府的精准脱贫政策,讲明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讲好同类地区贫困户脱贫的感人故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按照党的政策要求,按照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按照贫困户脱贫方法措施,积极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要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加劳动,克服懒惰思想,勤劳致富,勤俭持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要通过“整合资源、政府下单、农民点菜、部门主厨”的方式,摸清贫困户需求意愿和发展实际,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使贫困户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农业适用技术,尽快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设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全面抵制和坚决反对“天价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项目和社会帮扶相结合,夯实发展基础。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充分发挥社会帮扶作用,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网络通达工程等农村基础建设工程,全面巩固、改造、提升水电路房网等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实现精准脱贫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基础。当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要进行全面统筹、合理规划、审慎实施,既不能漏掉一户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要求,也不能因为个别贫困户的基本要求而浪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只要全心全意为贫困户服务,办法总是有的。
(3)产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产业扶贫仍然是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中之重,也是根本措施。当前的重点还是在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链条的延伸增值和市场销售的博弈能力方面。要在提升壮大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提高贫困家庭经营性收入;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使贫困农户得到增值收益;要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进入市场销售产品,得到应有的产品收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得到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渠道。要根据市场用工信息和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培育品牌劳务和专业技能。目前可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新疆建设兵团招录职工的有利机遇,加强对接,深化协作,实现贫困户转移就业创业,提高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
(4)积累和扩大经营相结合,发展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西部地区脱贫指标中的突出短板,也是精准脱贫中的难点所在。要借力东西协作和社会帮扶,全力以赴增加集体经济积累;要在拓宽“三变”渠道和用足用好各类可变资源上下功夫,全面开展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核实工作,建立可变要素台账,将各类涉农资金、农村资源资产及社会帮扶资源统筹整合,打捆使用,折股量化到村到户,有目标,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经营活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稳定增收。在这里仍然要说明一点,国家政策性支持项目在强调到户到人的同时,应当考虑向集体经济方面给予倾斜,有利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5)监督与责任落实相结合,完善体制机制。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量大面宽,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的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始终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紧盯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责任落实和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执行政策走过场、打折扣、搞变通,严肃查处工作落实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弄虚作假,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问题,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做到阳光脱贫、廉洁脱贫。要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专责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全面落实各自牵头的重点任务,协调各部门全力以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健全完善脱贫攻坚目标管理责任体系,认真落实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承接扶贫政策落实,全力推动措施到村到户到人;各行业各部门要按照“致贫原因按行业标准认定、帮扶措施按行业政策落实、行业政策由业务部门培训、贫困退出按行业标准验收、数据录入按行业统计口径审核”的要求,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发挥好各自作用;要加强驻村帮扶队的管理,严格考勤制度,严格纪律要求,严格责任落实,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