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立足农业实践,不断提升农业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以区、乡镇(街道)农技、水利、林业、畜牧等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基础,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服务网络,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以安定区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1)公共服务一体化。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安定区对“三农”的公共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服务体制上,积极推进县乡机构改革,普遍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乡镇农技站、兽医站、农经站、农机站等部门撤并成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了“三农”服务的一体化新格局。在服务内容上,认真执行各项惠农政策,致力于村村通工程、土地整理、水利兴修和新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构建了覆盖城乡的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大大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在服务方式上,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财政支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办事难问题。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运用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农村远程教育、农村“小三讲”等形式,开展日常化、多层次培训,使每位农民至少掌握了1-2 门以上实用技术。同时,针对部分农民想外出务工而无技术无门路的现象,强化劳务输出培训,实现了劳务输出规模扩大,劳务输出层次提升,打造了安定劳务品牌。目前,全区累计实现13.7 万多人(次)农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实现了人人有技术、户户增收入。
(2)中介服务多元化。近几年,服务“三农”的中介组织发展势头迅猛,这些中介组织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形式日趋多样化。安定区先后建立了马铃薯、玉米种植协会、购销协会、养牛、养羊、养鸡协会以及各种服务性专业协会,与经营主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各协会维护农民自身利益,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用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经营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村仓储、运输等现代物流业发展,降低了流通环节成本,并促进了农村医疗、防疫、餐饮、娱乐、信息、保险、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服务组织市场化。安定区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将农户小规模经营同社会化大市场有机结合。在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新建一批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在内官等10 个乡镇35 个村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35 个,初步形成了以区级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主体的农业服务体系。搭建全区蔬菜信息网络,建成蔬菜公共信息中心1 处,信息平台10 处,及时搜集、分析、发布当地蔬菜市场价格、产销信息,指导菜农合理安排蔬菜种植和销售,全面提升了蔬菜产业的竞争能力。目前,社会化服务正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的服务,迅速向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一批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与广大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同时,赢得农民的信任。特别是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连接农业和市场,一批个体营销大户通过购运销连接农村和市场,一批农民经纪人通过传帮带,连接农民和市场,较好地发挥了“一户带一地、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带动作用。
(4)服务模式多样化。一是农技推广机构综合服务模式,对产业的规划布局、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等提供系列服务,促进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健全了推广队伍,加强条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突出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与主体地位,探索出新的推广体制、机制和方法,为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到2010年,全区农技推广系统共有机构20 个,人员达184 人。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以产业为基础、资金为纽带,将单个农民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购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全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8 个,其中省级示范社2 个,市级示范社10 个,区级示范社120 多个。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模式,采取“市场+基地+农户”方式,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连农户,对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区有市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25 家。四是农村经济组织(人)模式,利用掌握市场信息较广的优势,为生产者和销售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有力促进了产品的市场流通。
(5)服务领域延伸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从生产领域到生产、销售、加工领域,从产中服务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单向服务到多项服务再到综合服务。
一是开展农机专业化服务。截至2010年,全区机耕、机播、机收分别达到46 万亩、12 万亩和10 万亩,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7%、7.1% 和5.9%,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14.7% ;农村农业机械运输量8434 万吨公里,机械运输量占农村运输总量的60%以上(见表7-1)。同时,19 个乡镇设有农机管理服务站,并建有农机经销企业13 家、农机经销点4 家、农机供油点9个、农机零配件供应点66 个、农村维修网点72 个、成立农机合作组织5 个。这些组织以市场化经营方式,把大量闲置的拖拉机及各种农机具组织起来,根据种植户的耕作需求,提供耕、旋、深松、播种、收获等综合服务,不仅盘活了农机资源,大大提高了现有农机具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解决了农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又迫切需要办的实事,而且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表7-1 1986-2010年安定区农业机械作业量发展情况统计表
注:据《安定区志》资料。(www.xing528.com)
二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安定区农作物病虫害多达数百种。近些年能够危害成灾、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主要是马铃薯晚疫病、环腐病、黑茎病,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顶腐病,小麦锈病、黄矮病、赤霉病、麦类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等20 多种,区上成立农作物病虫专业化防治协会,下辖19 个镇级分会,村级机防队127 个,从业人员1042 人,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的专业化防治模式。
三是开展土壤改良服务。以种植业为主的安定区农业,土壤改良是牵扯到千家万户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安定区农技人员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按照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间和施用方法进行配方施肥(见表7-2),到2010年,应用配方施肥面积165.2 万亩,秋季施肥80 万亩。并推广磷酸二氢钾、“5406”菌肥、小麦联合根系氮菌、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新肥料的应用,为广大经营主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表7-2 安定区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表单位:公斤/亩
注:据《安定区志》资料。
四是开展种子管理服务。安定区在着力强化马铃薯、玉米、蔬菜以及畜禽良种培育的同时,强化农作物品种管理,监督农作物的种子生产、经营活动,依法加强种子行政执法管理。2003-2010年,共检查整顿种子经营户277 户,其中,证照齐全的191户正常经营,无证经营或证照不全的86 户予以停业整顿;没收过期蔬菜种子71 袋,罚没玉米杂交种子1150 公斤;种子抽查102 批次,散发种子宣传资料30000 余份,为农户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提供了可靠、安全、保险的市场环境。
五是开展金融服务。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简化审贷手续,探索扩大农民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积极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经济林权质押、订单质押、大宗农副产品质押等,有效解决其贷款担保难问题和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帮助农户参加保险,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六是农业园区示范服务。定西科技园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总体思路,以产业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实际,以马铃薯、草食畜养殖为突破口,着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全区种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范例,发挥了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年底,入园企业达到126 家,其中:种植企业56 家,占总数的44% ;养殖企业70 家,占总数的56% 。总投资达到1.93 亿元,累计实现产值2.8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 亿多元。
(6)服务成效不断显现。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无论是公益性服务组织,还是经营性服务组织,都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为手段,协调产、供、销,最大程度地增加了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的收入。二是解决了销售难题。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以当地营销大户组成的农产品供销专业合作社、产销协会,采用当地直销、外地设立固定销售点、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农产品和加工品销售。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召集农民代表、经营主体代表、加工企业代表和金融单位代表开展座谈,按照当时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协商解决各方关注的农产品价格问题、资金融通问题,促动各方达成一致,实现“双赢”“多赢”。三是促进了结构调整。近年来,全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采取订单农业和“基地带农户”的方式,围绕马铃薯加工、畜禽养殖加工、农产品深加工、饲料加工等,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区域化布局和主导产业体系。四是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的配方施肥、种子管理、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农民最需要也最欢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