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效益偏低,不少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存在忽视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至上倾向。在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心里,能赚钱就是硬道理,调整就是要压缩赚钱少的粮食作物面积,扩大能赚钱的作物种植面积。有的地方干脆要求农民将自家田地都调整出来,改种效益尚不十分明确的经济作物、果树、花卉等,个别地方甚至不惜毁粮改种,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出现明显滑坡。作为西部地区,要坚决摒弃和克服这些做法和现象,牢牢守住粮食生产不滑坡、耕地不搞农转非的底线,按照国家“将耕地面积稳定在18 亿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 亿亩以上,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4 亿亩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自给能力达到100% ”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2)坚持理念创新,拓展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拓宽视野,创新思维,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大食物理念,面向整个国土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树立大市场理念,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农业理念,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树立大科技理念,推进种机技配套、产学研协同。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西部地区更应突出生态理念、市场理念和科技理念,在结构调整中坚持这一原则。
(3)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和生产优先顺序,突出重点品牌、重点区域。在品种上,主要保谷物、重点保口粮,统筹兼顾棉、油、糖、蔬菜等其他农产品生产。在区域上,重点促进粮食主产区提升产能、农牧结合、粮经饲兼顾,努力提升大中城市的“菜篮子”产品自给能力,解决好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突出地区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问题。作为西部地区,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明确抉择。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农业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地域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甚至同一物种在同一地区,如果自然环境与投入、管理水平不同,其产量与品质也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经济、技术水平都有很大差异。就西部地区而言,西北和西南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在农业结构调整时,应当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防止盲目“跟风”现象,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www.xing528.com)
(5)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信息和市场办法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按照我国现行的《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主体,享有自主安排生产、自主经营决策的权力,任何单位与个人,都必须尊重承包方的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重点是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和行政瞎指挥,不搞“一刀切”和“大跃进”。
(6)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农业生产受气候、土壤、栽培、市场等因素影响较大,新品种、新技术必须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同样必须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任何农产品,市场价格都会存在周期性的上下波动,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不能随波逐流、见异思迁。既要摸清市场、把握市场,更要在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础上,认准骨干产业,持之以恒加以发展。要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建设与发展,使骨干产业的优势得到逐步积累与放大,主导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