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探析

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探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以安定区为例进行分析。安定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县),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县)。2)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一是从转移对象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但是,直到2015年,安定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力仅为36001 人,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17.3% ;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却有169176 人,占81.3%;甚至还有5488 人仍是文盲半文盲。表3-51986-2015年安定区农业劳动力文化结构统计表单位:人注:据安定区统计资料整理。

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探析

1)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

据统计,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50%以上,劳动力剩余情况非常突出,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以安定区为例进行分析。安定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县),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县)。全区总人口47 万多,其中农业人口37 万多,农村总户数89827 户,现有总劳动力26.7 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4.05 万人,有城乡富余劳动力10 余万人。为了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安定区立足区情、调整思路,顺应市场、下移重心,把抓劳务经济由起初的以政府推动为主,逐步转向为以市场多元化驱动为主,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调控、一体化服务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劳务输转行协会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行用工信息、职业介绍、基地对接、技能培训、组织输出和维权服务为一体的劳务产业链,最终形成“政府搭建平台、部门规范管理、协会统筹运作、能人带动发展”的劳务产业新模式,确保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13.7 万人,其中完成劳务品牌培训2600 余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43.4 万人,其中主要通过劳务中介机构、民间能人带动和劳务经纪人引领组织输转35.6万人,占总输转的82%;新建稳固性劳务基地12 个,实现劳务总收入44.6 亿元,人均劳务纯收入达到2200 元。“薯都保安”和“薯都牛肉拉面师”两大劳务品牌得到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复。

2)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是从转移对象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转移过程中,青壮年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年龄不断趋向年轻化。另外,从性别来看,在地域性流动中,转移劳动力仍然以男性人口为主,近几年女性比例也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二是从转移产业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从事的行业主要分布在二、三产业。从了解的情况看,50% 以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从所从事的行业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是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主要行业。因此,二、三产业的扩张速度以及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

三是从转移地域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在不断扩大,主要区域仍然在东部地区。据统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农村流向城市、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特征,跨省区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以东部地区为主,但近年来因东部地区企业西迁,转向中、西部的劳动力正逐步增多。

四是从转移方式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从兼业性和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过去农民转移就业的季节性较强,但随着农民工城市生活的适应和待遇的改善,不少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趋向于常年性举家外出务工。

五是从组织方式来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以自发转移为主。从具体了解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劳动力也按照当地的劳务组织外出务工,但由于相同地区劳动力人数较少、人不熟、工资低、拖欠工资等原因,组织输转的形式逐渐减少。近几年,绝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主要依靠亲缘关系、社会关系寻找就业机会,以降低择业的风险性。

3)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1)农业劳动力基数大,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由于西部地区大多是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土地面积大而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非常突出。加之西部地区生育观念转变慢、国家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人口特殊照顾等原因,该地区劳动力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地区。当前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也会带来西部地区新一轮人口增长,存在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其转移。素质低、技能水平不高制约了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域和层次。我国西部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信息闭塞,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样的人口素质条件显然不利于劳动力的可持续转移。从目前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来看,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体力型的多、经过专业培训的少,职业技能和技术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职业选择空间,使之只能从事技术含量偏低的工作,无法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受到限制。从安定区来看,1986年-2015年的30年来,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从1986年的6410 人增加到2015年的36001 人,初中毕业的也从16007 人增加到86160 人;其中,有些高中生是职业中专毕业的学生,接受了职业技术培训,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但是,直到2015年,安定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力仅为36001 人,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17.3% ;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却有169176 人,占81.3%;甚至还有5488 人仍是文盲半文盲。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没有专门的劳动技能(见表3-5)。

表3-5 1986-2015年安定区农业劳动力文化结构统计表单位:人

注:据安定区统计资料整理。(www.xing528.com)

(3)农业劳动力自主创业能力不强。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农民缺乏强烈的创业意识,缺乏必要的创业冲动,缺乏足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及创业资本。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小、起点低、基础薄弱且市场发育程度低,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小城镇聚集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非农产业发展有限,这极大地局限了农民的创业领域,降低了其进入非农产业的机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创业环境不宽松,政府创业扶持不够,虽然制定了许多优惠的扶持政策,但整合效应差,政府的后续服务远远不够,导致了农民创业成本高、门槛高和银行贷款难的局面,尤其是融资这一难题一直困扰西部地区民企的发展。

(4)城镇化水平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稳定增长的新增劳动力,使西部地区劳动力总量供应过剩,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而城市产业发展的速度有限,再加上产业升级对各行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低层次劳动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正在快速减少,吸收劳动力的空间不足,造成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这就导致低层次岗位竞争激烈、高层次岗位招不到人的现象出现。从安定区农业劳动力从业情况我们可以看到,1985年到2006年的20 多年,从事一产的劳动力在逐年下降,从事二产、三产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但是,据我们调查了解,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90%以上在建筑行业打工,有的在砖瓦厂,有的在建筑工地,全部从事体力劳动;农业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岗位主要是城市家庭保姆、城市生活服务类型;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城、乡劳动力就业矛盾突出,由于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服务类型岗位逐渐被下岗职工代替,农业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数量出现了先递增再递减的现象(见表3-6)。

表3-6 1985-2006年安定区农业劳动力从事产业统计表单位:人

注:据安定区统计资料整理。1990、1991、1992年三产只包括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服务业数据。

(5)培训体系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培训本身就资源少,资金紧缺,再加上培训资源整合不起来,培训机构分散,多部门管理,培训资源浪费严重。劳动力市场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培训与鉴定、培训与管理、培训与就业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传递不畅,大量劳务信息在乡镇一级形成断层,外地的务工信息收不到,本地的劳动力信息传不出,没有充分发挥出桥梁纽带作用,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阻碍劳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6)管理服务及农民工维权不到位。作为劳动力转移管理服务的主管部门就业服务中心,由于人员少、资金缺、硬件差,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再加上一些地区、一些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比较突出,损害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4)西部地区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改善农民创业环境,促进农民实现稳定创业。一方面,要增强农民创业观念,激励农民创业。转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观念,需要从解放思想、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出发,消除西部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积极推进农民创业进程。同时,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鼓励、扶持农民利用外出就业所积累的资金、掌握的技术和市场知识进行自主创业,使劳动力转移实现由非农就业向自主创业转变,由劳务输出型向创业致富型转变。另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创业服务。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创业培训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就业援助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鼓励和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要积极推进农业金融体系建设,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渠道,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要转变职能,改善服务,简化流程,以减轻创业者的创业成本,便捷创业手续,为创业者提供多方位的创业服务。

(2)加快城镇化进程,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聚集效应较强,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所以,城镇化进程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前提是能否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下岗失业人口和大批进城农村人口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在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就业容量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容量;继续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档次,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3)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低,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入,以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基本素质。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种办学机构,使现有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培训机构得到相关部门资格认证,劳务培训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培训资金紧缺问题。要对现有培训项目、培训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和劳务移民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开展技能培训。重点推行订单式培训、引导式培训、项目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办培训等模式,做到先培训后输出,促进农民向产业工转变,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4)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整合现有的劳动力市场资源,搭建城乡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传递、职业指导、中介推荐、跟踪管理等各类服务。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劳务输出工作,彻底改变劳务输出工作多头管理、分散负责的局面。搭建就业供求平台,提供劳动维权和劳动事务代理服务,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为农业劳动力务工解除后顾之忧。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倍增效应。建立维护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体系,政府把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作为公共职能的履行,提供无偿的法律、法规、政策服务,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加强项目审批和许可证发放监管,健全信用制度,实行失信惩戒。

(5)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奠定坚实社会基础。健全和完善劳务经济工作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协调配合、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实现劳务输转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加大劳务输转宣传力度,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进城农民同城镇居民具有相同身份,享受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从深层次上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