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微观经济学里,只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才会有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刘易斯模式。刘易斯模式是“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不同阶段农业劳动生产力转移存在不同状况。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1)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念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逐步经历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与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下降两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微观经济学里,只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才会有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2)农业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

(1)刘易斯模式。刘易斯模式是“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向工业部门流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一模式存在两个大的缺陷,一是没有重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单纯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没有重视工、农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的变化和城市失业状况的存在。

(2)拉尼斯-费模式。他们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二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三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农业劳动生产力转移存在不同状况。(www.xing528.com)

(3)托达罗模式。包括四个要点:一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二是使人们做出流动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三是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四是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技术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都属于拉力。

(5)吉佛的引力理论。这一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其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他们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收益是指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