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概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概述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因此,就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而言,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两个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而进行。在远古时代,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以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已经存在。铁犁牛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中国传统耕作方式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释放了劳动人力。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概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农业生产工具也得到了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始终没有改变。在为数不多的生产要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地和劳动力。土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很多区域,都是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比如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劳动力是决定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劳动者的体力,在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机械水平较低的相当长时期,强壮的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就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而言,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两个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而进行。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有不同的特点。从地理位置角度来说,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活动大致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江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海滨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在远古时代,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以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已经存在。相传三皇之一的神农氏遍尝百草,辨识五谷,创制木制农具耒、耜,用于农耕,教民稼穑。夏、商、周时期的农业,比原始农业有了一定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当时,大规模治河导水建设,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根据农耕经验,结合农事发展,制定了指导和规范农业生产的历书和历法;陶器和青铜器的出现,对后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产生了划时代影响。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少量青铜农具已经出现,井田制的实施,对当时农业生产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西周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继续实行分封政策,继承夏代沟洫和商代井田体系,施行井疆沟洫制;木质和青铜农具均有大量增加,作物种类也日趋多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铁犁牛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中国传统耕作方式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释放了劳动人力。同时期芍陂、邗沟、西门豹渠这些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农田灌溉事业得到发展,粮食单产得到了较大提高。这一时期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西部游牧区牧业渐成规模,战争中俘获的牲畜常以万计甚至十万计;中原区因战事、犁耕和积肥等多种需要,六畜被普遍饲养。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秦汉王朝继承了春秋战国时的农本思想,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实行轻徭薄赋、垦荒实边、兴修水利、奖励力田、劝业农桑等一系列重农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的广泛应用和牛耕的大力推广,对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耕作技术上垄作法进一步改进,逐渐形成了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防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创造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旱作农业传统;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已完全成形并广泛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秦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但由于战事需要,屯田制有较大发展;种植过程中合理轮作制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消灭杂草,减轻病虫的危害,而且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种子田”,进行良种繁育,单种单收、精心管理、防止混杂,较汉代“穗选法”有了一定的进步,奠定了我国传统选种和良种繁育的基础;当时还总结出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经验,发现了“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家畜远缘杂交、猪的阉割法、盐渍杀蛹储茧法、人工养蜂、人工养鱼等畜牧业、渔业生产技术均已出现。(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源的大面积开发,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逐渐推进中国农业由北方向南方发展。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南方水田耕作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在园艺方面,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果树蔬菜品种,嫁接理论与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创造了蜡封果蒂保鲜储藏技术,开始了食用菌的人工培养,茶叶生产及茶叶栽培技术具有世界性影响;在畜牧业方面,创立了马籍和马印制度,引进国外优良畜种,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兽医教育机构,解剖、针灸、脏腑学说及兽医外科等方面均有进展;蚕桑业比较发达。

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传统农具基本完备且趋于定型,新型农具大量涌现;多熟制迅速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三季稻;棉花发展突出,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园艺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品种逐渐增多;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优良品种“湖羊”培育成功;淡水养鱼业也有较快发展。

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永佃权”的变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田制中的一个新特点;农业中雇佣劳动日渐普遍,原始富农和经营地主初步发展,这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密切相关,是当时农业发展的又一新特点。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出现和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速,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出现,纺织、酿造和制烟、制糖等手工业迅速发展。明清农业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具有高产、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新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对缓解我国粮食供应不足的矛盾及提高边际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耕作制度的变化促进了栽培、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发展,套犁深耕、浅耕灭茬、沙田栽培、亲田法、看苗施肥、小麦移栽技术多形成或完善于这一时期。为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创造了集多种经营于一体的人工生态农业,如太湖地区农、牧、桑、渔互养,关中地区粮、草、畜结合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牧、鱼、副结合的桑基鱼塘,充分利用水陆空间和自然资源,使动植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常处在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至今仍被认为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范,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畜牧业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培育出了很多著名的畜种;中兽医方面,色脉诊断学有重要发展;林业方面对经济林直播与插条嫁接及育苗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林产品的利用与加工有新的进展,白蜡、乌桕经济价值的发现,丰富了林业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